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如何入味

作者:谭周杰




  阅读,读出意味才好。
  如何入味,要靠老师讲。讲,一些语文老师都表示不好意思谈及,因为“讲”很多时候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殊不知,人人又都在讲。有教师在,就要讲。关键在讲得适时,讲得精要,讲得精彩,讲出意味。把文本语言变为教师语言,以饱含教师感悟的文本转化语言另辟蹊径地靠近文章之味。这样,以现时的贴近学生的教师示范语言来实现对文本语言的解构,文本语言和教师语言交融后共同坠入原初创作之境,在一番摇荡后原初的一汪碧绿会沉淀出固有的彩虹般的梦。
  如何入味,要靠学生读。读时把死的语言复活为有声语言,复活为作者写作时本有的心灵“响动”语言。这样,文本深处的作者原初的一汪意味会在有声语言的线性牵动与顿挫伴和中荡漾开来。
  如何入味,要靠学生品。学生通过静谧的遐想与幽深的内隐,以闪电之势坠入作者原有的一汪心湖,霎时浪花朵朵,星光灿烂,此之为品。
  如何入味,要靠学生写。以写激活坠入作者心湖的学生的思绪,牵引出“文”“我”两忘的本来的意味。这样的写,能真正实现读写结合的目的。
  我曾在高一时深情地给学生讲作品意味,精要处以散文诗的形式凝固在了学生的摘抄本上。当然学生也做起了被我们称为的一课一点,一课一评,一课一悟,一课一诗。
  教《赞美》,我说:那么悠久的年代,那么深重的苦难,中华民族活过来了,站起来了,靠什么?靠勇敢站起来,靠坚韧熬过来,靠顽强走下来,这些,不值得赞美吗?
  教《错误》,我说:一个是潇洒走过,一个是等待中的寂寞,犹如一湖静水,因蹄声而荡漾,荡漾出了一个个难耐的漩涡。
  教《胡同文化》,我说:文化,是历史沉淀的产物,是历史之风生成的浪花,在绚丽之后也将随风逝去。挥挥手,作别胡同。
  教《触龙说赵太后》,我说:老太龙钟见赤诚,全副武装现原形,闲言碎语包抄过,千古犹唱父母情。
  我深情地期盼学生悟性的飞升,言语的斑斓,诗意的葱茏。而今高二课堂教学中,我们如同走进文本深处的“五彩湖”,学生时时拾起湖底深处的片片美丽;我们如同遨游在星光灿烂的夜空,宇宙深处有学生思维闪烁的光芒。比如周颖同学在学习了三册诗歌后,写道:
  D调的华丽
  也许
  只有在
  千百年的时光轮回里
  才能
  酝酿出
  如此
  不朽的繁华
  一、石头城
  时光杂糅在一起。故国、旧时月仍在。墙上曾经烙下的背影早已被黑夜吞噬。落寞的浪花大片大片地枯死,沉入海底。看不见的黑,悄悄地侵蚀着魂灵;彻骨的痛,铺天盖地地蔓延。
  夜呀,你到底有多深?你再深,也终究填补不了凹凸不平的短墙,那里,映着凉凉的月光。
  二、锦瑟
  全如空灵的明珠铺散在苍穹。梦遗落在哪个角落拾不起。似水流年。年华挤在生命的罅隙里看不见。
  蝴蝶迷幻的梦,子规殷切的念,苍海晶莹的泪,蓝田氤氲的烟:笼罩着追忆的梦境。一朝一夕斑驳了青春,朝思暮想的故事,是否还在继续。
  三、声声慢
  有人说,每掉下一片叶子,这个世界就有人在叹息。
  乍暖还寒的时候,易安独依栏杆,秋风刮着树叶,连着她那薄如蝉翼的襟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道不完心底的苦闷,述不尽眼角的悲哀。欲言,更与何人说;无言,愁又上心头。你的无声跌落在树影婆娑的梧桐间,还有你苍白的侧脸埋在了细雨缠绵的夜色里。
  在暮色四合的时候,你孤单地等待。就这样望着,守着,任冬去秋来,任花败了无法拾起,早已谢得堆积一地。人已碎,碎得心已跌到土里,无人埋……
  末尾
  翻江倒海的痛是否未尽?
  落寞的伤是否痊愈?
  秋风袭人是否难将息?
  天地悠悠,是否怆然涕下?
  我看到你苦涩笑靥中开出的伶仃的花。
  繁华沧桑、盛开零落,
  一切滑落于你的指间。
  文章之味,味香味浓味无穷。感恩文味,它使学生感悟了人生,锤炼了语言。
  重庆永川来苏中学 4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