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一幅风情画 写作三境界
作者:陈连林
思维活跃的A同学立即站起来:“我认为要写游览所看到的大自然的风景。”
“那请你结合文章具体说说。”我微笑着鼓励。
“课文写了高高的望天树和神秘的野象谷,这些大自然特有的风景,也是吸引我们读游记的地方。当我们惊叹于望天树卓然耸立、迷失在野象谷幽深莫测氛围中的时候,我们就感受到了游记散文的魅力。”
“我补充一点。”B同学站起来,“在写风景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比如写望天树抓住了‘高高’的特点,写野象谷突出了‘悠悠’二字。这样我们读游记时,不但看到了景,而且对于景物有特别鲜明的印象。否则就是流水账式的没有重点的平面描写。”
“同学B的补充很重要,告诉我们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对于B同学的发言我及时肯定,“同学们还有哪些发现,小组讨论后继续发言。”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合作讨论。
一会儿,学生C举手发言:“我认为在游览过程中,如果接触到本地土著居民,还要写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文章中写了傣族人的建筑,还写了傣族人招待客人的食物,人们收获谷子的劳动场景以及傣族人嬉水的情形,文章最后还写了傣族人的宗教信仰和祭佛的习俗。”
我继续引导:“文章为什么还要浓墨重彩写傣族人呢?把新奇的自然风景呈现出来不就达到写游记的要求了吗?”
课堂掀起一阵喧闹,学生或蹙眉思索,或热烈讨论,或翻看资料,不一而足。
学生D发言:“我觉得写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能够表现人的性格。比如从招待客人食物的丰富看出傣族人的热情好客,从建筑的匠心知道了傣族人的聪明能干,从收获的场景明白了傣族人勤劳吃苦,从泼水节领略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学生E继续:“写人还能丰富游记画面的层次。如果是单纯的自然风景,就显得单调枯燥,而画面中有了‘人’,层次感就有了,游记画卷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文章也更有趣味性了。”
“老师,我还有自己的理解。”以善于思考见长的F起身说,“我想从人与自然相处的角度来谈。自然风景是没有生命的,正是由于人的参与活动,自然风景才有了生机。傣族人的建筑是人适应自然而生存的结果,从收获的场景中,我能理解到由于傣族人尊重自然,大自然也回馈勤劳的傣族人。从泼水节的风俗中我也可以看到傣族人保护水环境的意识,进而可以看到傣族人强烈的生态意识。”
教室响起热烈掌声,我也不禁为F同学的发言叫好。
我于是进行小结:“看来写游记散文,光抓住特征写自然风景还不够,还要写出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人情,这样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也能起到丰富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至此,按理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我进一步追问:“我们从《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中不仅了解了神奇的自然域貌,也从风俗习惯描绘中感受了傣族独特的民族风情。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游记内容的描写至此是否已经画上句号?”
课堂一片寂静,学生思维的波涛在暗涌。
我先要求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一部分文字:
“透过傣家少女优美的舞姿,借着晃动的灯光,我看见在竹楼的一角摆放着几个新做的棺材,这些是寨子里的人为防不测而准备的。眼前跳动的身影,焕发出生的力量和活力,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之快乐,全然忘却了死亡的阴影——或许,生死只在一念之间,正是因为有死的恐惧,生的欢乐才如此真实,生的片段才如此灿烂!”
然后进一步提示学生咀嚼这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我发现傣族人很乐观。”
“我看出傣族人对于美的炽热追求。”
“我透过舞姿看到傣族人对于死亡的蔑视。”
“我发现傣族人对于生活很热爱。”“傣族人珍爱生命、享受生命的态度,感染了我。”
我继续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发言进行归纳,你认为游记写作的第三个境界是什么?”
沉寂片刻,科代表发言:“我认为是写出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和追求。这是抽象的东西,但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容。自然风光是眼睛看到的,风俗人情是可以亲身体验的,而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需要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进行心灵的感悟。我从朗读的文字中感受到这篇游记思想的重量。”
我抚手赞叹:“‘思想的重量’,多好的表述!这就是游记文章所谓的三境界:首先是写出自然风景的美味,其次是绘出风俗人情的趣味,第三是点出精神生活的品位。《美丽的西双版纳》三重境界层层叠加,步步深化,也是行文的境界啊!”
“老师老师,”学生G急急举手,“受您总结启发,我从前面傣族人泼水与嬉水情节中也看出他们精神上对水的崇敬和与水相亲相爱、水乳交融的依恋;祭佛的情节看出傣族人追求精神的纯洁和向善的灵魂品质。”
掌声顿起,奖励这精彩且水到渠成的独特发现。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级中学 2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