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考文言文命题思路浅谈
作者:贾天仓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两篇文章都属于写景性抒情散文,一篇是选自《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篇目”,一篇是选自教材的课文,命题者对问题的设计是两篇并重而侧重求同辨异。所考查的知识点依然是初中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和能力。两题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辨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两题的评分标准均有“意思对即可”的要求,不仅符合学生的实际,也给学生的创新性答案提供了空间。
当然,还有一些试卷也采用了两个甚至更多的文段组合,貌似比较阅读,实际上几个文段之间没有必要的关联,设题也没有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比较阅读,这是对比较阅读的误解。
(四)注重古今联系,强调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考查学生获得自己独特感受和见解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近几年的语文试卷看,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文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类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独特感受和启发,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古诗文阅读的开放性试题主要表现在:针对文中观点谈自己看法,对选文的体验和感受,从文中受到的启示,从选段延伸到选段外内容,对精彩句段的赏析,对选段内容和写法的简要评论……这些试题,都需要考生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例如吉林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选取的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设计的相关试题是: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2.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这两题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的探究思考。尤其是第2题,命题者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中得到的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引导学生认同和吸纳经典文言文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华,从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中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体来说,无论命题者从哪个角度设计试题,文言文的考查范围也不会超出《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文言文具体考查而言,考查的重点一是文言词语、句子和记诵积累,二是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三是对学生基本能力和语文素质的考查,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联系自身实际,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 450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