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加强必修课 浅化选修课
作者:傅嘉德
其次,搭建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桥梁。可以把选修课分为必选和自选两部分,并规定每一个学生必选的内容,其中应包含语言和文学这两个系列中相关的模块。学完这些内容之后,才可以去选择第二个层次的内容。这样在共同性和个性化之间,增设一个台阶,既可以让学生的步子迈得稳一些,也可以保证选修课基础性目标的实现。其实,1996年版《全国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曾有过“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提法,虽然这份大纲确定的选修课程设置计划未能实施,但这种做法还是比较符合目前的教学状况的。国外的高中选修课也有许多限制,美国就是“教师择优推荐”“修习某科合格者”“被确认为资优者”,才可以选修一些高难度的课程。这也保证了高中阶段选修课程的基础性作用的实现。
再次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起来教学。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校在必修课结束之后才开始选修课的教学,其实,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不一定要截然分开,有的选修课与必修课结合起来教效果会更好。如“语言规范与创新”“写作”等均可以作为必选的模块与必修课结合起来学,这样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我国台湾地区的必修和选修课就是结合起来教学的,他们在高中二、三年级每周都安排1~2课时用以开设中国文化、文学欣赏、应用文等方面的选修课程。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强化教学中的选择性、弹性。新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组合框架,意味着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然有较大的弹性和选择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会选择,选择的标准一是看所学的内容对学生的即时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否有利,二是看是否适合于目前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基本要求”是面对全体的;“较高要求”可以是面对部分学生的。“较高要求”就是教材的“弹性部分”,就应该“弹性处理”。重点篇目可以深入研读赏析,一般的课文则可以作为“举一反三”的“反三”而一带而过,有的则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比如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中的第一板块“吟诵青春”可作为经典性文本学习,第二板块“体悟人生”则作为一般文本让学生略读而求“反三”,第三板块“设计未来”作为辅助性文本,指导学生课外自读。这样安排,重点就凸现出来了。
同时,教师必须研究和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与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将教材内容按深浅、难易适当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由此确定动态的弹性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最佳课文。如选修模块的内容较深,教材容量明显偏大,应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本进行再选择。以苏教版的《史记》为例,全书分七个专题,节选了18篇课文,总体难度偏大,系统性较强。教学时可以突破原来的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重组教学内容,一些生、涩、偏、难的课文完全可以删去,像《太史公自序》这样的课文,把译文交给学生,让他们对照着读一遍就可以了。
另外,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将一部分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让他们课外自读,有的则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资料,指导学生去研究。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集中学习、个别化学习、讲授式与合作化学习,还有研究性与专题辩论式学习、小论文写作等。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既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更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选修课的学习方式更要突出个性化学习的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不能把选修课上成“一朵飘在天上的云”。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也为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教学研究的难题。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实践,才能把新一轮的课改落到实处。
江苏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215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