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读写不宜紧密结合
作者:唐建新
粉碎“四人帮”之初,全国上下热气腾腾,恨不得一下子把损失夺回来,提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口号。语文战线也焕发出了冲天的干劲,什么见效快就做什么。到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实验,有了“快读快写”的双快实验;我自己也指导和参与了细分为24个专题的“以读带写,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课题研究。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检验。多年之后,我们回首来路,便有了许多遗憾与沉思。
当初,多少语文教育的有志之士不畏辛劳呕心沥血地进行语文教学中的改革和实验,然而,在今天还能够重新被提起的已经少之又少了。原因何在?我以为,过分功利化的追求难辞其咎!功利化思潮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益的不理想。而阅读之后立刻希望能够转化为“写作生产力”的这一读写结合的追求,我以为就是一种典型的功利化的追求。2001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阅读不要受写作的功利化的影响,应该让学生真正读进文本,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滋味。
张志公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总结了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得出的宝贵认识就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就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条线分线合击,最终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我认为,这样经历了千百年时间淘洗的经验在今天仍然闪烁着对语文教育现象的本质把握的智慧之光。
当下的语文教育,受传媒以及社会上浮躁风气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急功近利思想还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许多教师总希望教学能够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从小学生的识字写字到初中生的知识教学再到高中生的能力训练,无不希望速成见效。
结果,便出现了许多我们司空见惯的如下场景:语文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功利的眼光判断现代经典与古代经典,从中去汲取对自己写作有用的东西:或者是选用名句背诵入文,或者是模仿某一句表达的方式入文,或者是改写某一过渡句结尾句来入文。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功利和市侩,语文学习也就越来越机械和浅表化。我将这一现象称为“硬模仿、死结合、傻照搬”,这样的读写结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阅读越来越难以静心深入下去,写作也越来越蹩脚地形式主义化,于是造成了“阅读”与“写作”两败俱伤的情况。
启动课程改革已经七年了,我们对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认识也应该趋于理性和冷静。
形式主义的热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无助也是无补的,当学生已经不愿意静心读书,不愿意去深入文本探究更为深刻的内在意蕴的时候,任何丰富多彩的写作方式都是苍白的。
而一些看起来似乎很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教法,诸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进入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的广阔天地;无论怎么说都肯定,无论说什么都赞赏,无论说到什么程度都夸奖;抓住一点可以不及其余,断章取义,捕风捉影,随意发挥……一段时间以来,按照如此方式教学的教师居然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成功者,而按如此学习的学生也被视为语文学习的成功者。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其结果只会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教育氛围中养成不潜心读书的恶劣学风。
读写不宜紧密结合,紧密结合的确很容易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但是,这并不是说阅读写作是毫不搭界的两码事。
上述两篇课例的执教者就在读写结合上动了不少脑子,采撷了很多同行的有效做法,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大胆进行尝试,得到了一线两位点评教师的充分肯定。
高传利老师的几种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通过“写”多少阅读了一些资料和文本,也确实理解了写作的特定场景对象,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促使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了解,对写作的实用性以及一些写作的格式方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理解。
邓虹老师借助网络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因为,无论怎么点评,学生都得多少对原作有所了解与理解;特别是专栏互动点评,更见组织者的学识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没有一定的基础,是很难组织好这样的教学的。这样的网络写作与互动点评,发挥了及时参与、广泛参与的优势,确实能使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但是,从课例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阅读的宽度厚度深度都不太在乎,也没有在这方面做进一步思考探究的意思,而是把兴奋点放在了“写”上面,“写”的角度越多越好,想法越奇越好,甚至于写不出来只要有标题就好。这样一来,“读”就受到了忽略,文本本身的厚重与深刻,则成为了很次要的内容,只要能够触发灵感引发写作的题目,似乎就达到了读写结合的目的了。这实际上是一种牺牲了阅读的短视行为,过于急迫追求“写”出来的效果,难免导致“读”的浮躁与肤浅。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应该是滞后的长效的间接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厚多样的阅读收获,也才能够让阅读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让阅读的结果发酵得更加充沛。有了良好的而非功利的阅读习惯,有了丰厚而深刻的阅读积累,写作则相对是比较容易提高的事情了。
至于一些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上的学习模仿,那并不是写作教学的根本的大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很容易水到渠成自然吸收并加以模仿与借鉴的;如果我们刻意求之,其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从而背离我们良好的初衷。
阅读有助于丰富写作素材、发展写作思维,阅读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句式及若干写作方式内化;但是,如果因此在教学中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就可能既耗费了学习时间又使得“读”“写”二者两败俱伤,使得学生的阅读写作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让“阅读”与“写作”各司其职也许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式。
广东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 51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