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

作者:蒋红森




  师: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并谈谈你的理解。
  (说明:本部分持续时间最长,发言学生最多,涉及内容很多,重点是就描写进行分析,并在过程中分析了父亲的“好”。)
  师: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先看第5自然段,这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阅读第6自然段。这段开头提出了问题: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
  师:在前面分析课文思路时有同学概括为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并说结果是“他们走了”。下面请同学们读最后一段文字,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归纳:他们是走了,但还有一个结果,“我”对中国竹画有了新的感悟。)
  以上八个教学环节基本展示了这节课的教学面貌。从这八个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选择在于将《竹影》作为儿童故事的叙说文进行教学,而有关绘画内容的介绍只是这篇叙说文中的一个部分罢了。这样一来,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叙说文范畴之内,于是,人物、思路、内容、描写就成了教学内容的主体。这堂课,教师引导学生说人物,多角度梳理思路,多侧面概括内容,细致分析语言品析语言,表现出叙说文教学的鲜明特征。
  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回避第5、6自然段的内容,只是处理得非常巧妙。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做过多的纠缠,在一番铺垫后直奔内容精要(找出核心句;为什么不用绿颜料),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读最后一段文字,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将学生在短暂的绘画理论学习之后又拉回到故事之中。这种处理,使学生在体验故事的过程中不经意间经受了绘画艺术的熏陶,彰显了文本的艺术教育价值。
  如果说这堂课的教学选择是恰当的,它的恰当在于:依据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将《竹影》一文定位为叙说文进行教学,将有关绘画的“理”渗透到一个儿童故事之中。
  从文本解读角度看,示例一的教学选择也许更接近作者写作本文的原意,但这种选择却不是七年级语文教学的恰当选择。语文阅读教学强调文本解读,但并不是所有的解读成果都可以拿进课堂。
  恰当的才是最好的。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应该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心中有学生,才能在诸多的文本结论中做出选择。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良性发展,忽视了这一点,任何高深的教学内容和花样迭出的教学方式都是无效的。
  二是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适合教学的文本内容是丰富的,我们能否将教学目标单纯一点,将教学内容集中一点,将教学过程深入一点,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学会选择教学内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湖北省教研室 43006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