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训练能力点,提高第一轮复习实效

作者:彭 勇




  我们习惯将高考语文复习划分为三个阶段(简称“三轮复习”):第一轮进行教材复习,第二轮进行考点专题复习,最后通过一定量的模拟测试强化复习效果、展开“实战演习”。在这“三大战役”中,教师与学生普遍感到操作性不强、时效性差的是第一轮复习,这可能是传统的复习思路与复习模式造成的。以往的高考第一轮复习,师生耗费大量精力、花费大量时间用在文本的字(正音)、词(正确书写)、语句(背诵名言名句)上面;在文体上偏重文言文轻视现代文的复习。翻开教材,教师便指导学生马不停歇地总结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这些语言知识总结起来确实“有章可循”,教师饶有兴致地挥舞“指挥棒”,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但复习效果一般,随便从文本中抽出一个句子让学生翻译,相当多的学生要么“创造病句”,要么“丢三落四”,忙了一大通,整理了几大本,结果不尽如人意。看来第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与复习模式的确值得深思。
  鉴于以往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为求得复习效果最佳化,我们认为,应当改变低标位、机械式的复习方法,将高考各个考点融入文本的复习中,既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考点中各项能力点的落实,以训练能力点(包括理解能力、辨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概括能力与写作能力)为复习目标,使第一轮复习达到最佳效果,切实提高学生复习兴趣,进而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中,结合文本特点,参考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一方面将各个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到位,另一方面,一定要在激发学生自主发掘和解决问题、形成审慎思考问题意识、养成规范答题习惯上下大功夫,确保学生能真正提高语言表达水平,提高语文成绩。现将几点考虑略述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着眼“实”字,培养理解能力。
  
  要让第一轮复习走近高考,使学生在文本复习中就能感受高考、体验高考,就要将复习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枯燥单调的字词句的记忆性复习,这就需要执教者对《考试大纲》了然于胸,非常清晰地明确各个考点要求,完整而准确地解读每个能力点。唯有如此,才能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复习时,有针对性地组织能力训练题目,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将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一段台词展示出来,让学生加标点: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先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吃的 什么玩的 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在学生思考、添加标点、相互交流后,对照文本上的标点,我们引导学生明确两点:①问号的用法(在高考题中频频出现);②顿号、逗号和分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王熙凤连珠炮式的“三问”意在表现什么?她的这段话中暗含了什么“话外音”?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速读这段话?
  又如,我们将《为了忘却的记念》和《祝福》里的两句话设计成如下题目:
  ①两年来,________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______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悲哀 悲愤]
  ②“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________地说。[简洁 简捷]
  上面两道小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在学生交流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再结合几道高考题目强化认识。这样,文本的复习就上了一个台阶。
  第一轮复习中,集中精力,扎扎实实备课,深层挖掘文本中可以利用的训练点,让学生明白文本的可持续利用性,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要尽量避免单一的复习程式,努力消除学生“文本复习无所谓”的心理。
  
  二、立足“深”字,提升语言水平。
  
  学习文本语言,就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感受力”。(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让学生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师必须坚持不懈追求的一大目标。任何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没有生命力的,无论是文本学习还是文本复习,我们执教者都要不遗余力地为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而努力。深化文本复习,拓展语言学习空间,执教者要精心设计语言表达训练题目,使学生对文本再感知、再创作。
  如在复习《滕王阁序》时,我们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及时诵读的基础上用对偶的句子概括文本特点,有的学生写道:“词采绚丽,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气势奔放。”有的学生写道:“用典贴切而无晦涩芜杂之感,自然流畅而无堆砌造作之嫌。”学生能有这样的再创作,说明读得深入,读有所获。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和联想,用对偶的句子改写(扩写)原文,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有的学生改写成“暮色里归舟传来声声渔歌,悠扬在鄱阳湖畔;寒风中雁阵送去阵阵哀鸣,飘荡在衡阳水边”。这些再创作锻炼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作用。
  在文本复习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语言表达训练题,能让学生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在仿写、扩写、点评等语言训练中逐步提高兴趣,同时积聚写作素材。
  
  三、定位“高”字,提高复习品位。
  
  如何解决学生写作素材少的问题,是语文学习和语文复习的一大难点。面对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学生常常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其实我们的文本就是一个最好的写作素材库,只要充分挖掘利用,使之成为“源头活水”,不愁写不好作文。
  在最近的《史记》(选修)教学中,我们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点评人物、情节与写法,结合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进行鉴赏、分析,提出一个或几个话题,要求学生利用文本中的材料写作。高二学期末全市统一考试的作文话题是“勇敢赢得机遇”,我们在高三开学伊始又让学生重新写作,在师生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学生写作热情很高,能够有机地结合《史记》选文来组织材料、展开论述,蔺相如、廉颇、张良、甘罗等,都融入到学生的写作中去,出现了一大批观点新颖、论证充实的作文。在学生笔下,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是勇,“先国家而后私仇”更是大勇,这“大勇”赢得了“赵国安定、维系尊严”的机遇;廉颇勇拒来犯之敌是勇,“负荆请罪、勇于改过”更是大勇,正是这“大勇”赢得了“将相合欢、共卫赵国”的机遇。从学生的作文来看,他们已经充分意识到文本的“可持续利用”价值,因而珍视这座“素材库”,对文本的学习与复习也格外认真。
  最后需强调的是,文本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可忽视。我们认为,文本的基础知识课作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复习习惯的阵地,应予足够的重视。每天我们给学生发放一张自由作业卡,由学生课下自己总结基础知识,然后由学生代表选出书写认真、卷面整洁的“样板卡”张贴在“班级园地”处,供学生共同参考,这样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轮复习,要取得实效,争取达到最佳效果,还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认认真真研究考点,扎扎实实备课,把复习真正落到实处。
  
  山东博兴二中 25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