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唐人诗咏杨贵妃

作者:陆精康




  “冤气和烟锁渭津”,杨妃之死,千古之冤。“蝉鬓不随銮舆去”,爱情幻灭,令人惆怅。高骈对历史的感怀,对“翠翘香钿,委于尘土”的忧伤,是对传统认识的一种反拨,同样给人以启迪。
  韦绚《杨太真》则以同情笔调描写杨妃诀别君王的最后一幕,对杨、李爱情的喟叹溢于言表:
  金钗堕地别君王,红泪流珠满御床。云雨马嵬分散后,骊宫不复舞霓裳。
  杨妃头上的金钗因慌乱而滑落在地,眼泪簌簌直流,和着脂粉沾满御床。玄宗在陈玄礼、高力士诸人的逼迫下,无奈同意缢死杨妃,从此人鬼殊途恩爱断绝,不再有巫山云雨之思,也不再有《霓裳》歌舞之乐。诗人在悲惨场面的描绘中寄寓着对杨、李爱情的惋叹。
  徐夤《马嵬》翻案则更进一层,同情而外复有歌颂:
  二百年来事远离,从龙谁解尽如云。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
  以投降叛军的张均之流为反衬,徐夤非但认为杨妃无过,反而认为她有功。杨妃一心一意跟着玄宗出行,最后不惜一死平息了将士的激愤情绪,报答了玄宗对她的深情。杨妃以死殉情,是一种爱情升华。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李诗令读者对杨妃倾城倾国之貌产生了深刻印象。玄宗的宠爱虽无以复加,一旦国家出现变故,皇帝却迫于部将们“红颜祸水”的压力,于马嵬坡缢死了曾经与之订立“在天愿作比冀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死爱情盟誓的杨玉环,换取了军心的稳定。历史的无奈令读者对杨妃产生了同情。许多诗人认为李、杨之间存在爱情,肯定其真挚动人,赞扬其生死不渝。“一代红颜为君尽”,清人洪昇《长生殿》中的杨妃勇于为国献身,主动为爱情承担责任,“算来无计解军哗,残生甘愿罢”;而战乱平息后,玄宗为之雕像,表彰其“为国捐躯”。这是清代作家的大胆“解读”,同时也将杨、李爱情升华至极致。
  唐诗中的杨妃形象是面目各异的,甚至同一诗人笔下的杨妃形象也有所不同。李商隐一方面说“自埋红粉自成灰”,另一方面又说“未免被他褒女笑”,对杨妃的形象刻画和价值判断完全不同。在前引杜甫、罗隐诗作中也有类似情形。这反映了诗人思想认识的复杂性。文学创作毕竟不是政治宣言,随着诗人思想认识和写作角度的变化,杨妃形象也是变化的。这是我们在阅读马嵬诗中应当注意的。从关于“马嵬事变”的众多诗篇中,读者可以观照李、杨事件对唐代诗人的深刻影响,并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和历史启示。这些作品尽管观点迥异,审美价值却是不可否认的。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226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