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将“下水作文”进行到底
作者:吴传贵
阅卷教师写“下水作文”,既有利于深入研究考题,吃透评分标准;又能在下水作文中真切体验到写作的酸甜苦辣,使评判作文更加趋于科学客观。教师自己动手写文章,必然会在审题、构思、行文等方面下工夫,从中知道哪些立意是“切题”的,哪些立意是“基本符合题意”的,何种情况属于走题、偏题。明确了区分度,批阅作文时考虑就会更全面更具体,判分就能较客观较合理。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坚持写“下水作文”,既能发挥示范和榜样的引领作用,更在于通过切身的尝试和体验,真切、准确体验到学生的写作状态,使平时作文课的指导和批阅有的放矢,获得高效。平时作文训练,我们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的学生迟交或是完成得不好,我们就会认为学生写作能力不强,或写作态度不端正,或写作不够全心全力等。我们“下水”作文后,能更多地了解情况,解决诸如学生为什么会把文章写成这样,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会举这种不恰当的例子,他不知道自己写的话不通吗等疑惑,评判作文时就能入情入理,使评判真正发挥激励和导引的作用。
回望一下平时的作文训练,绝大多数教师走的是这样的“四步”:第一步,无视或漠视作文训练的系列性和具体的学情,侧重从立意高远的角度出发寻找话题材料或拟定题目,布置学生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第二步,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判,眉批、总批,面批、背批等等不一;第三步,记下“批改记录”和“评讲要点”,诸如“文体不正,立意缺少新意和深度,内容空泛,结构松散,表现手法单一,书写不够认真,错别字病句太多”等问题;第四步,讲评作文,列举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诵读优秀作文或报刊上登载的范文,提出下一步努力方向,诸如“多读多积累,多写多修改”等谆谆教导的话语。
这样“四步”的程序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教师在指导和评析作文中往往缺少合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一位教师布置写一篇《门里门外》的命题作文,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是:
门里的父亲透着那层厚厚的玻璃望着,深情地望着、等待着,任凭岁月吹白他的头发,担子压弯他的腰。父亲在门里等着,在村庄的门里等着……
父亲不懂多少文化,守着村庄,那二亩农田就是他的财富;父亲喜欢人多,不太明白计划生育,那三个儿女就是他的命。父亲肩扛犁耕,播种那二亩地,收获那二亩地,供我们仨上学。村庄不吝啬多少原料,只要父亲将汗水洒给它,它便开花结果,便将丰硕收成呈献给辛勤的人。父亲靠这送走我那两个上大学的哥哥,供着县城读书的我;也迎来了他的门里望着,村头等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我们离开家的每一天,父亲都如此痴心等待。可是我那城市里繁忙的哥哥们除了电话和每月寄回来的钱,成年不回家,不回那个养育我们的村庄,不回那养育我们的村子里去停歇一下。而我呢?虽然回去比他们多,但也忙于学习,很难让等待的父亲不满腹心事啊;更何况,今年我也将走进高考的考场,追寻那鲤鱼跳龙门的梦。以后,我是回那门里守候等待我的父亲,还是飞向城市,实现我的“城市人”的梦呢?
父亲,我听见,我听见你在念叨着,感受你在矛盾着:像送走俩儿子那样送走女儿呢,还是……我也太犹豫,我爱这里,我感恩门里的一切。这里有我明月下嬉戏的童年,有夏夜中奶奶讲故事的甜美回忆;我也爱村庄的风俗,爱在那七夕的夜晚躲在葡萄架下期待牛郎织女的相会,爱在正月里穿着红袄跟着唱戏的跑东家串西家……哥哥,我那门外的哥哥,这些,你们那儿有吗?
父亲,我真的想留下,因为那儿是我的村庄,那儿有你等女儿回家的身影。可是我又不敢,因为门里显得冷落和凄清,少有门外的繁华和精彩……父亲啊,你把满腹的心事挂在枝头,烟袋的浓味飘满回家的路。你那如稻草人般痴心的等待,如向日葵般高昂的头颅,恪守着最初的诺言。而我,门里、门外,如何选择?
教师对这篇作文的评语是:“本文选材真实,感情真挚,立意深刻,结构比较合理,语言颇有个性。不足之处是:对主要人物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丰富的心理描写,没有把门里门外的辩证逻辑关系揭示出来。”
这位教师的评语难以给学生以具体的引导。“语言颇有个性”,“对主要人物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丰富的心理描写”,“没有把门里门外的辩证逻辑关系揭示出来”均显得比较空泛,缺少评析的针对性和具体的引领作用,导致学生找不到具体的努力方向。我们现在喊得震天响的口号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多样而丰富的心理感受和个体差异,用心关爱学生,可往往“言”与“行”难以叠合。“实践出真知”,我们不写“下水作文”,何以体会到写作的艰辛?怎么会发现写作中存有的困惑与症结?“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可我们有些老师喜欢“站在岸边不知水深”地盲目指导学生写作,导致指导空泛无力,难以切中肯綮。更有不少教师动不动会对学生发火,振振有词地武断地指责学生这方面不用心,那方面不用力。可如果教师用心写了“下水作文”,也许就不会对学生作文中的表现感到诧异或表示不满了。《门里门外》这篇作文,已将“门里”父亲对“门外”子女的全心培育与期待之情表达得比较充分,也将“我”到“门外”实现理想和难舍“门内”亲情的矛盾心理表达出来,并且虚实结合,表达出了“门里门外”包含的丰富意味和情感。需要努力的是:应详细有致地将这种细腻而丰富的感情通过具体的场景或人物情感的曲折变化表现出来。
平心而论,语文老师只有写“下水作文”,才能扼制、减少以上违背科学规律、违背引导原则的现象继续上演,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将“下水作文”进行到底。
首先,教师布置的作文训练题,不能亦步亦趋、生搬硬套,名校的考题不一定符合本校的学情,新鲜的作文题未必适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题要坚持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原则,如《心圆满,生活就会圆满》《打造心灵的韧度》《爱我所有》《呼唤互相欣赏》等题目,都会让学生“想说、能说”。如能悉心引导学生“会说、善说”,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水平就会“与日俱长”。其次,在作文话题或作文题目择定之后、学生写作之前,我们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最起码要写能支撑起全文的“下水提纲”,把“立意、材料、结构、首尾”写出来。有了这样一番“下水”过程,指导或评析学生作文才能有的放矢,符合实情,真正发挥出引领的张力。再者,要引导学生“深水作文”。正像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所说:“作文训练最终应该呼唤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来表达对生活和事物的看法,从而达到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一个学生所拥有的三个世界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完善人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回到欢乐》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9)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作文真正成为“我手写我心”的过程,展示出自我真实的“见、闻、感、思”,使诉诸笔端的内容“真实、真诚、真切”;另一方面要让写作成为“再品味、再发现、再生成”的创造过程,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看法,并且加强“修改研磨”,以促进其创新表达能力的提升。
(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