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曾记否”句的形式

作者:达 昌




  毛泽东早年词作《沁园春·长沙》收入中学课本已有多年。最近看到在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参材料上都把词的最后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解释为设问句。我以为这样的解释有些欠妥。
  设问句是常见修辞方式,特点是自问自答。毛泽东原词中只问未答,所以将“曾记否”句看做设问,不太合适。我们知道,修辞手法都是为加强表达效果的。设问的作用在于以问的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国际歌》(中文译文):“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而“曾记否”只是全词的尾句,既不可能再自问自答,也起不到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了。
  另有一说,认为“曾记否”句可以视为反问。我以为这样理解也有些勉强。反问是以问的形式加重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种“明知故问”。反问又分两种,肯定语气的反问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语气的反问表示肯定的意思,前者如“你真的很累吗”(等于说“其实你还不累”),后者如“你就不累吗”(等于说“其实你已经累了”)。“曾记否”句显然也不适合用“明知故问”的逻辑去理解。
  回过头看,词作者在上半阕也是尾句用问句形式:“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全词看,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积极向上的,对青年时代追求真理的生活是自豪的,对革命前景是充满信心的。用问句结束全词,呼唤战友,回忆当年追求真理的生活,以鼓舞今天的士气。因为是过去的事,先用“曾记否”,更可以带来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更可以激发大家今天的革命豪气。我们日常生活也常用这种句式:“你还记得当年咱们班上的×××吗?如今可是不得了的大人物啦!”这既不是设问也不是反问,就是一般问句,先提醒对方回忆一下,然后再讲现在的情形。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