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物情导读法

作者:徐国珍




  【教学缘起】
  散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抒情散文的阅读,学生阅读时更觉得抓不到要领。如何让学生在复习中提高阅读抒情散文的能力,是此课要探讨的问题。抒情散文往往是借“物”达“情”来感染读者的一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由“物”“情”入手,逐步深入地阅读抒情散文。具体地说,可以分为“读什么”“怎样读”两个步骤,来逐步深入地理解、分析、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读法
  面对一篇抒情散文,首先要明确“读什么”的问题,即文章写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具体来说:一要读“作者所写的物象是什么”,二要读“所写物象具备哪些特点”,三要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明确“怎样读”的问题。
  二、分类解析——展示做法
  基本思路:首先让学生回顾所学抒情散文,要求学生对这类散文简单归类。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抒情散文阅读的方法。
  (一)抓标题,感知主要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简析标题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文章中心。如《白杨礼赞》,文章是通过对“白杨”进行“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又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理线索,理清行文思路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以“物”为线索,如《枣核》;以“空间”“时间”交叉为线索,如《鼎湖山听泉》;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以游踪为线索,如《阿里山纪行》;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春》《绿》等等。
  (三)绘画面,明确物象特点
  阅读抒情散文,需要细读对物象细致描摹的画面,明确物象的外在特点,进而探及物象的内在特征。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由“形”到“神”细致描摹白杨树的形象,“笔直的”干、“绝不旁逸斜出的”枝、“几乎没有斜生的”叶,突出白杨树“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风格,表现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并从中联想、赞颂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四)找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也就是集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语和句子。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为文眼,提挈全篇,主旨明确。又如《绿》,以“惊诧”二字为文眼,文章起于“惊诧”,终于“惊诧”,主体部分映衬对比,层层拓开,说明为什么“绿”之美能使人“惊诧”,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五)品语言,感受语言精妙
  抒情散文的语言一般具有优美、生动、形象的特点。品味语言就是分析和鉴赏这些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精妙,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绿》一文中,作者运用一系列比喻,写出了梅雨潭“绿”之“奇”,它“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形容得那么贴切,目可观,手可触,心可感,从多种感官凸显了“绿”之美。又如《春》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整齐而有变化的短句,自然而有规律的停顿,抑扬而有起伏的语调,构成了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六)析手法,领会写作技巧
  分析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一般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联想、想象等角度切入,进而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如《囚绿记》借物抒情,通过对不屈服于黑暗的长春藤的描写暗示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从这样具体的六方面入手,学生就能抓住阅读抒情散文的关键。当然,如果能把握好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阅读抒情散文将更深入。下面我们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抒情散文《鼎湖山听泉》。
  思考1:本文标题是《鼎湖山听泉》,文章是借什么来抒情的?
  明确:借鼎湖山的“泉”来抒情,而“泉”之韵味主要是靠听觉来感受的。
  追问:文中主要写了哪几次“听泉”?(围绕标题“听泉”,进一步分析文章)
  明确:第一次(第①段):雨意尚未全消时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第二次(第②③段):进山以后,见泉引发联想,爱上山泉。第三次(第⑧段):借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详写)
  思考2:这几次听泉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地点变换: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寺—庆云寺;时间推移:黄昏—晚饭后—入夜。
  思考3:作者在写景中写出了自己感情变化的历程,请你梳理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并简单说说感情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细品泉声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情感递进式升华,怅然(七星岩之游“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想来鼎湖山也未必有太多收获)→“顿生雀跃之心”(登桥闻泉声如见泉影)→萌生爱意(见泉思女)→赞美感悟(细致描摹,领悟人生哲理)
  思考4:找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作者鼎湖山之旅,通过寻泉观景听泉,把山泉当做鼎湖山的灵魂来写,从对泉水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思考5: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处泉声?你感受到的是怎样一幅美妙的画面?请找出来反复吟诵,简要说说打动你的理由。(引导学生“品语言”“领悟意境”,可从修辞方法、联想想象、富有感染力的词语等不同角度出发,动情朗读,感受语言精妙)
  重点品析:文章第8段。
  思考6:析手法,领会写作技巧。
  明确:{1}构思独特:鼎湖山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在众多美景中,作者只抓住鼎湖山的泉,从听觉的角度写山之美。从全文来看,“听”是认识泉的手段,而“颂泉”才是目的。{2}意境深远:作者由听到泉声而想去见泉水,继而又爱上泉,最后听泉生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3}语言优美:文章语言整散句夹杂,富有变化;描摹泉形,善用修辞。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中学 100080)
  
  编后絮语
  抒情散文的阅读,的确是初中散文阅读的难点。它难就难在阅读抒情散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常又不是直露无遗,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写景、状物、叙事来完成的。如果说抒情散文创作的一般原理是叙事、写景、状物以表心意,那么读者阅读抒情散文的一般原理就是“披文以入情”,即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徐国珍老师的这则教学设计案例,就是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和行文思路,把握物象特点,体会思想感情,赏析艺术手法,注重方法的引导,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用作分析的例文,都是学生学过的课文,这实际上又将学生通过分散的方式学过的、零散的内容,在初三总复习的时候有一个梳理,纳入到一个新建构的、较为系统的体系结构中。这一点,也非常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