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心理准备

作者:程良焱




  高考现代散文阅读是一台重头戏,一是分值大,二是难度较大,得分较低,所以它也就成为复习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它、研究它,多少年来却没有多大进展呢?除了命题难度大(包括选文和题目设置),考生答案多种多样,阅卷老师难以准确评分等原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些复习备考方面的问题。据我所知,很多老师和学生比较多的是关注散文阅读中的各种方法,如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分析层次、归纳要点和主旨的方法,鉴赏表达技巧的方法,等等。老师讲授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把“阅读能力”狭隘地理解为“阅读方法”。不错,阅读能力包括阅读方法,实现快速阅读需要科学而熟练的阅读方法,但如果把二者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就会造成阅读的失误,复习备考的失误。
  什么叫能力?《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说: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和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和特殊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辞海》解释说:能力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在我们的现代散文阅读复习备考中,对于学生应试时“所必需的心理特征”重视极为不够。这里的“心理特征”当然包括很广,不太好把握。我们姑且可以通俗而简单地提出一个“心理准备”概念,就是说,学生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其实各种阅读亦如此)之前,心理上应该有一些准备,这种“准备”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反复“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定势”,一接触现代散文阅读,它就能自然而然地“冒”出来,成为考生阅读、思考、答题的一种前提和铺垫。这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一、明确的考试意识
  
  应试阅读不同于普通阅读,笔者在其他的文章中曾经谈过这个问题,这里不展开说。只说两点。一是质疑。很多同学,特别是读书认真的同学,往往有个习惯,遇到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喜欢停下来想一想,总希望能够弄个清楚明白。应该说,这是很好的阅读品质,可是应试阅读行不通。读不懂的地方,可能并不影响对全文大意的理解,更可能与命题毫不相关,你花时间去思考,岂不是“自找苦吃”“吃力不讨好”?即使与命题有关,回头再读也不迟。二是联想。阅读中引起联想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阅读品质好的表现。可是,应试阅读不太允许联想,特别是初读全文、把握大意时的联想。如果你联想过多,又与命题没有什么关系,就浪费了时间。
  所以,学生要形成明确的考试意识。在整个阅读乃至答题过程中,跟考试有关的,要舍得花时间;跟考试、命题无关的,则要管住自己的思维,不要信马由缰,耗费时间和精力。考场上是否能做到,关键在于平时是不是有意识地进行了训练,训练是不是到位。
  
  二、明确的阅读关注
  
  应试阅读是一种被动性阅读,它与我们经常说到的个性化解读有着很大不同,考生的“自由度”很小。自主解读文本,我们往往可以“取己所需”,“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目的去关注和研究文本的相关内容。但是,应试阅读不允许这样做。应试阅读的“阅读关注”是指定的,求同的,是带有明确的任务性的。
  现代散文的应试阅读首先是要通晓大意,整体把握,为下一步准确解题作准备。它的阅读关注很明确。一是体裁,因为散文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二是主旨,文章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什么感情;三是层次,文章是分为哪几层,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记事、表情达意的;四是写法,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语言有什么特点;五是重要语句,哪些语句跟中心事件、中心人物、中心思想有密切关系。大致弄清这些问题,有利于解答题目。在进入文本阅读之前,考生就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就要清楚地知道做题之前,将文章认真阅读一遍是为了什么。那些有经验、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带着明确的“阅读关注”去读文章,他们读一遍就能大致把握以上内容,为做题打下基础。而有些学生阅读时被文章牵着鼻子走,读完一遍以后,不得要领,甚至不知所云;或者停留在某一局部,盘桓于某一问题,心中没有“大目标”,当然也就速度慢、效率低了。
  
  三、明确的体裁概念
  
  在上面的阅读关注中,我们已经谈到体裁,这里再专门提出来,是因为体裁概念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十分重要。辨明体裁,循体而读,是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现代散文阅读”是一种笼统的提法,其实里面还有分类,不同散文的读法是不一样的。高考中作为阅读材料的散文,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记叙性散文,二是议论性散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出现极少,抒情则往往渗透在记叙和议论之中)记叙性散文中,以叙事为主的散文,阅读时要关注事件的四要素(或六要素),以及作者对事件的评价语句;以记人为主的散文,则要关注用来表现人物的事例和场景,对人物的描写,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概括和评价。例如湖北卷,2006年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以写事为主,2007年的《日月行色》以记人为主,我们在阅读时的心理关注应该是不同的。阅读议论性散文,则要关注议论的基础(议论由什么引发。一般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是不同的,一般议论文可以直接发表议论,议论性散文则往往由人、事、景引发议论),议论的观点,议论的根据,议论的方法,等等。全国高考阅读材料《长城》《门》都是议论性散文。
  平时训练,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体裁概念。首先,要善于从文章题目和文章开头大致判断散文的具体类别。(这一点比较难,一是限于学生阅读经验,二是散文写法千变万化。但起始阅读不能判断没有关系,慢慢读下去也就明白了)第二,一定要遵循体裁特点去阅读现代散文,养成关注散文特点和散文要素的习惯。因体裁不同而关注点不同,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四、明确的问题指向
  
  上面所说,都是进入试题以前的阅读。一旦读完全文,大体把握文章意思之后,就要读题、做题了。为了提高速度和效率,读题、审题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意识。如果是问答题,要重点关注“问点”,即问题的关键处;如果是简答题或论述题,要重点关注关键词。要从心理上养成捕捉“问点”和“关键词”的意识,一读题目,自然而然地关注这些要素,而不是在整道题目上从头到尾“游来游去”,更不能在无用信息上兜圈子。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现代散文阅读部分的试题: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说明。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这几道题都命得比较简洁,但仍然可以从中筛去次要信息,突出关键问题。16题,“场景描写”不能误解为“场景”或“景物”;“特点”和“作用”含义不同,要分别作答。17题,“具体说明”要求举出例子,“分析”作用也要稍作展开,不能写一两个词完事。18题,“分别举例说明”要求逐条举例,并说明其中的特色(“参考答案”还说到了作用)。19题是简答题,“简要概括”不是分析,不需要展开说明,也不需要举例子。准确理解题意,根据要求作答,其中有方法问题;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是,考生应该有抓住关键点的心理准备,有发现关键点的敏感,并且有正确应答问点和关键词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所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都与“注意”有关。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我们的教室在四楼,每天上学都要爬楼梯,可是我们并不一定能够准确说出台阶的级数,因为我们平时对台阶的注意是无意注意。环境再嘈杂,也能静下心来读书,这是有意注意。很明显,现代散文的应试阅读跟有意注意关系密切,而又有不同。有意注意往往需要作一些意志上的主观努力,而考生在考场上对散文几个方面的心理关注,已经到了习惯性的“自动化了”的境界,它已经越过了意识而进入潜意识,成了一种心理定型。但是,我们要明白,学生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这种高度的,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反复实践,反复强化,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也就是笔者在文章开头说到的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希望能够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一中 4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