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教师主体论

作者:王富仁




  罗素对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这样概括的:“苏格拉底的主要关怀是在伦理方面而不是在科学方面。”{7}“德行与知识之间的这种密切的联系,乃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人的特色。”{8}众所周知,作为中国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的孔子的思想,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但是,这个伦理道德体系却不是绝对排斥知识、排斥科学的,而是将其组织在人的整体发展过程之中的,是以人为本的知、仁、勇的有机整体。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滤清从外部输入到我们头脑中的各种芜杂的思想,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极其容易地理解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倾向,因为他们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教师的思想,就是在一个教师的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我们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是直接面对这些需要成长、需要发展的人的,不论我们担任的是一门怎样具体的知识类课程,但我们接触、感受和了解的还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还是一个个具体的需要成长、需要发展的人。这些人不是仅由这门课程的知识打磨而成的,而是由各种复杂的因素融合而成的,即使在这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领域,他们的发展也不仅仅取决于这门课程的知识,而同时有多种因素在发挥作用。我们对他们的关爱,我们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不能不表现为对他们作为一个“人”的整体上的关爱。也就是说,归根到底,我们也像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首先关心的是人,而不是与人无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抽象地想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将知识和技能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一当面对一个具体的学生,尤其是你关心着他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的时候,你就不会不想到他的德行、他的人格以及他的整体素质了。知识至上、技术至上、分数至上、科学主义、教条主义,可以在远离实际教学岗位、远离学生,因而也并不真正关心学生、关心人类社会的所谓教育专家那里像疯长的莠草般生长起来,并且说得头头是道,却不会在仍然从事着教学活动的一个普通的教师的意识里真正扎下根来。教师的“感受”比教育专家的“思想”丰富得多,也准确得多。
  在这里,我们绝对不是否认教育专家的作用和意义,但只要从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个人类历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出发,我们就会知道,人类社会最伟大的教育思想恰恰是在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诞生的,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人生感受、社会感受和世界感受基础之上的。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就是将在自己亲身感受和体验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就是承认自己这种思想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承认它在全部人类文化中的合理性品格和合法性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对其他各种不同思想的态度。
  在人类社会中,教师的人生观念、世界观念不是唯一正确的观念,但却是构成人类教育思想的基础;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的教育思想也不是唯一正确的思想,但却是构成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人类思想中发挥着它的独立价值和作用。正像整个人类社会、特别是当代人类社会不能没有教育一样,整个人类文化、特别是当代人类文化也不能没有人类的教育。所以,教师的主体性不仅仅是在自己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同时也是对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的主体性,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主体性。我们通过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事例必须意识到这一点。(未完待续)
  
  {1}{2}《论语·述而》
  {3}《论语·为政》
  {4}{5}{6}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严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8,第13、14页。
  {7}{8}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9,上册,第128页。
  (广东汕头大学文学院 51506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