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品出内涵
作者:杨宝山
生:去掉了“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个具体的时间。这是马克思逝世的时刻,作者永远不会忘却,凝聚着作者的无限伤痛,没有这一特定的时刻就无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感伤。
生: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删去“最”,就削弱了马克思的影响。把“停止思想了”改为“停止心跳了”,不能照应思想家,也不能表现马克思一生不断探索不停思考的特点。
生:删去“还不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之情,“还不到两分钟”,流露出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之情。
生:“逝世”不如“睡着了”。“睡着了”说得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离去的安详和无憾。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其实,课文中类似之处很多,现在请大家默读全文,然后就自己体会最深刻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生自主阅读)
生:“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句话里的“空白”一词,说明马克思生前所做的工作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的逝世导致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我找的是这段话:“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段话中包含了几层假设,逐层凸现马克思的贡献之多之大。
生:我觉得这一段很有意思:“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生投入地朗读这段文字)
师:读得很精彩!这一句乍看很平淡,不过就是一连串报刊名称而已,你觉得该段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生:我觉得恩格斯把许多报刊名并列在一起,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马克思工作的繁忙和成果的丰硕。我从这一长串名称中仿佛看到马克思在编辑这些报纸时忙碌的身影。(不少学生点头)
生:“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这句话里用了“无论……都……”的句式,并且一下就用了两组,充分渲染了敌人对马克思的厌恶和憎恨,可见马克思在当时确实是“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师:那么,面对敌人的诽谤诅咒,马克思是怎样表现的呢?
生: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表现马克思的态度?
生(众):拂。
师:好,大家把这个“拂”字的意蕴读出来。
(生纷纷诵读)
生: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教师指导学生读“轻轻”时重音强调,读“拂”字时声音较轻、语速稍快,读出马克思的“毫不在意”的效果)
(山东省北镇中学 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