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我的语文缘

作者:唐若丛




  我与语文也许有着一种前世注定的缘分。
  爱上语文,缘于高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第一次听他讲课,就被深深吸引了。他优雅和悦的教态、优美流畅的语言,有着一种和谐的艺术氛围,一种极强的磁场,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从他那里,我认识了衣袂飘飘向天质问的屈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陶渊明;我惊叹于桑提亚哥搏击凶猛鲨鱼的悲壮,徐志摩“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我领略了“大江东去”的壮阔,“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婉;我为易安居士伤心落泪,为鉴湖女侠扼腕长叹……在他的引导下,我们赏诗阅赋,观小桥流水人家、水村山郭酒旗,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绚丽多彩的自然美,缜密深邃的科学美,悲壮与欢悦、阳刚与阴柔的感情美,尽收眼底。他引领着我们在语文这个充满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里徜徉。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语文原来如此美妙绚烂!一堂语文课,就是一次美的熏陶,美的洗礼。品格因一次次锻铸而敦厚,灵魂因一回回淘洗而澄澈。
  记忆最深的是他讲的《与妻书》一课,那节课让我感受到林觉民那份对爱妻的不舍和他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与风范。我似乎看见了林先生“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老师情真意切的朗读,自主讨论的教学模式,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我心中他应算是尝试课改的第一人。
  也许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吧,我的内心对语文充满了向往之情,内心涌起了这样的愿望:毕业以后,我要当一名语文老师,我愿和语文结下终身的缘分。
  一切都那样顺利,毕业后,我如愿以偿来到美丽的皖北小城淮北市,成了海宫学校一名语文教师。站在梦寐以求的讲台上,心中的那份新奇和兴奋难以言表。这小小讲台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我悄悄地下定决心,要让美丽的花儿在这儿纵情绽放。人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语文老师更是当之无愧。像老师当初对我一样,我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到我的学生身上,把美播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尽最大的努力,通过对教学节奏的舒缓徐疾,教学的张弛有度,教学手法的灵活运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美言悦其耳,以美情动其心,以美法激其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课堂上的热烈讨论,下课后的倾心长谈,和风细雨里的踏青,操场上的拼搏……这一切一切,让我感到生活的充实而美好。我把教学当作了一门发现、创造、享受美的艺术,带领同学们在书里书外去探索,去发现,去感悟,去创造。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位美的使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心灵得到了升华。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最难忘的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那一次全市公开课。课前,我仔细推敲,反复熟悉教案,感到教学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上课铃一响,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面对前来听课的老师和熟悉的同学,开始了早已熟悉多遍的教学。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衔接得恰如其分,过渡自然微妙,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切都按计划进行,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我似乎觉察到了听课老师们那满意的眼神。但在最后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的一个问题让我一时不知所措。我哽在那儿,僵持了许久才搪塞过去,后面的环节我记不清了,草草收场。
  这是我走上讲台后的第一个失败,我感到给学校抹了黑,心情特别沮丧。此后的一段时间,我总是浑浑噩噩,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激情,也不再钻研什么。同组的潘老师语重心长地开导我说:“小唐,你还年轻,摔摔打打是好事,有时失败也是一种美丽。”潘老师的话让我如梦方醒,是啊,课堂上,我经常教育学生:“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于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如今,自己又为何偏偏做不到呢?从此,我不断反思,找出失败的原因,更加明白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的道理,我感到了语文的广阔无边,因此更加勤奋学习,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在实践中学,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
  于是,我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探索,我要将这首失败之歌变为一簇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我鼓起勇气,诚恳地邀请语文组的所有老师前来为我指导。我经常主动要求上汇报课,请其他老师为我指点。我不掩盖缺点,不惧怕失败。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不畏缩,失败就是垫脚石,它会让我越走越远,越攀越高。这样坚持着,每学期下来,我上的汇报课远远超出了学校规定的次数。在这个过程中,我终于战胜了自己,品尝到了另一种快乐。
  老师用语文锻造了我,我用语文培育着我的学生,是语文让我知荣辱,明礼义,热爱生活,善于发现和创造,乐于牺牲和奉献。我对语文的爱已经融进了血液,渗透进灵魂,我为语文而喜,为语文而悲,为语文而牵肠挂肚,为语文而辗转难眠。我想:只要生命尚存,我和语文的这份缘就永远不会断!
  获奖固然让我兴奋,因为它是对我教学成果的检验和肯定,但是,获奖更使我冷静,使我成熟。选择做一名语文教师,不是源于名利,而是源于我心灵深处对语文的那种真挚的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为2007首届“圣陶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安徽省淮北市海宫学校 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