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丰富多彩的美国高中语言艺术类课程(三)
作者:郭英剑
谢谢你的祝福,我已经从西雅图平安回到北京。
我接着向你介绍语言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第三种课程,它主要包括:“新闻”“Portfolio”“商务英语”“哲学与文学”等。
“新闻”课程(Journalism)主要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媒介——报纸的不同写作手法,了解并参与到报纸的排版、编辑过程中,并教学生动手去办一份报纸,让他们了解一份报纸从写作、编辑到排版、出版的整个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要学习新闻的发展史,同时学着从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考虑报纸这一媒体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当代社会,新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闻”课程会对学生们了解社会大有益处。
“Portfolio”这个词不太好翻译成中文,现在我国的教育界对此好像还没有统一的译名,根据其授课内容,姑且取“学习文件夹”一说。但这门课程是非常值得介绍一下的。
所谓Portfolio,是西方教育界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其最早的内涵是指学生的学习档案;现在,作为一门课程它已经演变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如一个学期)、为特定目的搜集相关资料和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试卷、文章等的文件汇集。该门课程在简介中说,其目的是要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申请大学或是职业训练做深度的考察。在一学期的课程中,学生要学着去申请2所大学,试着去申请8个奖学金,同时,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其他阅读和写作任务。
我们都知道,作为高等教育大国强国的美国,尽管现在更多使用了网上申请入学,但大学申请过程依旧是纷繁复杂的。一个高中生要填无数的表格,写很多申请信,回答无数的问题,特别是要写好显示自己水平和特点的申请文章,更不要提很费思量地去写奖学金的申请信函了,这是一个持续数月需要极大耐心的工作。而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了解和未来应对这一过程非常有帮助。
同时,我们也都知道,即便是在美国这样大学入学率很高(录取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接受高等教育是件平常事的国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上大学的。因此,“Portfolio”课程上的学生还要探讨一系列高中毕业后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房租协议、信用卡、日常生活预算、公众场合的演讲、个人履历、申请信的封面、面试的技巧,以及股票市场知识与计算机技巧等。但实用性的语言类课程,还属“商务英语”。
从“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这一名称来看,好像该课程很专业化,应该与商业活动有关,其实不然。就其内容而言,翻译成“实用英语”更合适。如果我告诉你,该课程主要教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你能否猜得到它包含什么内容吗?
该课程主要选取一系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学着去阅读并设法理解合同式文件的语言与格式,如怎样看懂房屋租赁条约、怎样填写信用卡申请表等。更主要的是,该课程还会围绕“找工作”这一中心讨论一些问题,比如:你怎样评估自己对某件工作的兴趣?(也就是说,你要去工作之前,首先要确定你是否对此项工作有兴趣)一旦确定了感兴趣的工作,你怎样对该项工作做调研?(如该项工作可能有多家公司,你应该进哪一家公司呢?等等)确定了想进的公司后,你如何写申请信、个人简历?如何设计申请信的封面?如何应对公司对你所做的面试?甚至还包括了怎样写“致谢短笺”等。另外,该课程还要教:怎么写备忘录,怎样写商业间往来的信件,怎样做公开演讲,怎样做Power Point。在学期中,该课程一般会邀请业界人士来给学生作讲解,传达他们真实的世界观和真实的个人经验。
由此可见,该课程有着非常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其目的就是要教给那些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的学生如何去应对很具体的生活,即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问题。
很显然,我们国家在高中阶段与此相类似的课程是严重缺失的。我认为高中生基本生活知识(或曰常识)的缺乏、生存能力偏低,会导致社会付出高昂的成本。相信我们所有的老师都知道,即便中国现在已经处于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学生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却依旧可以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来形容。我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能力之差,可谓有目共睹。
我在想一个问题,北京地区的高考录取比例在全国应该属于最高的了,大概在70%以上,当我们为众多的学生被大学录取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有没有人想到还有30%的学生要走向社会?这些学生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具备最起码的生活基础知识(比如写申请信、找工作、推销自己),从而可以保证他们走上社会时不再什么都不会,不再对实用的知识一问三不知呢?如果放眼全国,在很多地区高考的录取比例可能是30%(甚至更低),那么,如果这些人连基本的生活知识都不知道,在走出校门后,他们是一定要付出一些代价才能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这样算起来,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社会为此所支付的成本显然就太高了。
我在以前介绍过,在(西雅图)罗斯福高级中学的课程有一个门类叫“家庭与消费科学”(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而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在这个门类下还有一门课程叫做“独立生活”(Independent Living),其开课主旨与“商务英语”相同,内容上互为补充。“独立生活”的课程简介起首是这么说的:“为处于21世纪的生活作准备,肯定是个复杂的问题!这门课程就是为青少年进入真实的世界而设计的,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就可以使问题简单化。”那么,在这门课程中都学些什么内容呢?消费意识与营养意识,时间与金钱的管理,自尊与自我控制,寻找职业与工作的技巧,还要学习当生活压力使你不知所措时怎样才能保持自我。该课程要求学生在自己当前的学习环境与未来工作的世界之间,确立一种真实的关系,提高职业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与个人的责任感;同时,学会基本的生存技巧,为未来的继续学习做准备,还要锻炼个人的领导才能。这些实用性的课程,印证了(西雅图)罗斯福高级中学课程的设置理念: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从而使学生在全球化的社会里能够负责任地去思考和行动,在高中毕业后能够写作和言说,能够深入到自己的文化当中去。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学生,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那些即便是进入了大学学习的学生,哪怕已经又经过了几年的学习,生活知识乃至社会常识都依旧有所欠缺,其基本的生活能力依旧很差。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在高校里,我见过太多的大学生连起码的书信交流也不会。如果我们承认现在日常的电子邮件就是过去我们常用的信件联系方式的话,那么,给他人写信要包含起码的信息量以及应该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这些是不言而喻的。而就连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我们的很多大学生都不懂。有些人给我写信,不写称呼、不问候,直奔主题也就罢了,莫名其妙的是连自己姓甚名谁都不留,我都搞不清楚到底是谁写的信。而这样的例子,绝非个别现象。
我参加过很多考核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面试工作。坦率地说,很多人连起码的自我介绍或是个人陈述都不会,不知道该怎么说或者不知道从何说起。很多人是在说了自己的姓名,谈了自己毕业于哪所学校、什么专业、家是哪里的(这些实际上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最基本的信息)之外,好像就不知道该谈什么了。如果继续谈,就开始谈自己的个人爱好了,什么爱好唱歌跳舞听音乐读书,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觉得很惋惜,他们不知道在这样重要的场合,在这样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应该清楚明了地陈述自己的基本履历,同时,想方设法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巧妙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全面的素质,从而使用人单位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
在当下的中国,人们经常会用“有用与否”来衡量大学的课程,甚至指责大学所开课程不适于学生走向社会,这实在是对大学功能的极大误解。在我看来,高中阶段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开设一些上述的实用性课程,使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用英文讲就是teenager时期,大约是13-19岁)就掌握走向社会的基础本领和生活技巧,提高其社会生存能力,而不是到了大学毕业(20到23岁)时再去学。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就适应社会而言,我们的学生比别人晚熟3到5年的时间。而这,是迫切需要引起我国社会和教育界人士关注的地方。
你可能注意到了,还有一门课程“哲学与文学”(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我还未讲。它属于AP课程,下次我专门来谈一谈AP类的有关课程。
祝好!
郭英剑
2008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