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为同乡辩护

作者:刘 宏




  我教《道士塔》总有些尴尬,讲台下的学生们脸上也不免流露出几分愧色。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是麻城人。
  《道士塔》中写道:“他(王圆箓)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王道士于是成为麻城人的尴尬,而一次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却使师生化解了这份尴尬。
  活动分两个环节:
  一、 以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探究一个课题:“王圆箓简史”。
  二、 以辩论方式讨论“藏经洞文物的保护”。我要学生围绕“假设你是王道士,当发现藏经洞后,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不至于被后人诟病”来思考。
  学生在撰写“王圆箓简史”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王道士,在一定程度上也理解了他。于是辩论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正方主要提出了以下四种保护措施:
  第一,发现藏经洞后,立即用砖将洞口封死,让其神不知鬼不觉。
  第二,既然发现了,对外秘而不宣,私家收藏。
  第三,报告当地政府,让地方政府采取文物保护措施。
  第四,如果地方政府不重视,就上奏朝廷,力谏由皇家档案馆来保管这批重要文物。
  反方观点——以上四项措施都不切实际,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反方批驳概述如次。
  驳措施一:发现藏经洞后,立即给堵上,仍难免被后来的“张道士”“李道士”或盗贼发现,文物的命运或许更糟。
  驳措施二:如果私家收藏,文物更可能毁灭于无声无息之中。即使当时的发现者有很高的文化道德修养,也难制止日后不肖子孙的毁弃;何况还有难料的战争与自然的毁坏。
  驳措施三:王道士本来想让政府来采取文物保护措施。可是,地方政府吝惜运输费,不作为,只热衷于将文物当礼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这措施在当时也行不通。
  驳措施四:王道士是个小人物,无法将报告打到朝廷,即使皇帝恩准了,一车一车的文物运到京城,也不知路上要散落多少,被官员偷去多少,被战火焚毁多少……后来,运送京城的文物的命运足以说明这一点。
  最后,正方也不得不接受反方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防止莫高窟文物的流失!
  通过辩论,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当时的中国政府连大片国土都难保,连诸多主权也被迫出让,又有谁能够保护这莫高窟里的珍宝?让一个不识字的王道士来为这无价的民族瑰宝负责,这到底是王道士的过错还是政府的过错或者是历史的过错?王道士不是莫高窟的罪魁祸首,只是历史的错误让他承担民族瑰宝流失的重责。
  辩论会后,我们不再有以往的负疚与尴尬,但我们的心依旧沉重……
  (湖北省麻城市教育局 43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