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让学生动起来
作者:刁顺琴
一、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让学生的情绪动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优美的音乐情境能够创设意境,渲染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唤醒学生的审美兴趣。
《商山早行》是一首唐代思乡怀人之作。课前我播放王菲唱的《但愿人长久》,上课铃声响,音乐声渐小渐止,教师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余光中的《乡愁》吗?乡愁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主题,而表现思乡怀人的诗句更是俯拾皆是,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思乡怀人的诗篇?
在优美婉转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初步进入了诗歌的意境。那些曾经学过的思乡的名篇纷纷涌入学生的大脑,学生们在舒缓的略带哀伤的旋律中轻轻吟诵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的《杂诗》,席慕蓉的《乡愁》。
二、探究与想象的结合——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对立统一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悟出作品所要揭示的思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具体的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教学《商山早行》时,我先让学生交流诗句的意思: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丁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的叫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点缀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点出“早行”)然后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初春的早晨,荒凉的小茅店顶上,一轮残月还在天空,报晓的公鸡的鸣声格外清晰,霜打在板桥上已经有了路人的行踪,长期奔波在外的作者已经起来赶路了。他告别了照顾他的小店的主人,想想自己已离家多时,不禁心中有些惆怅。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想到什么?
(2)郊外的小路上落满了树叶,旅店院墙边的枳树小花显得分外耀眼,初春的景色虽然谈不上美丽,倒也清新可人。面对这种景色,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3)作者昨天晚上还梦见了京城长安,那岸边弯曲的池塘里有许多野鸭和大雁在嬉戏玩耍呢。作者真正放不下的是这些野鸭和大雁吗?如果不是,那真正放不下的又是什么呢?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写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翻译诗句,再要求学生借助想象把诗中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调动生活体验,说说“假如你就是诗中的那个人,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学生在老师所描绘的诗的意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来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月是故乡明。由于为学生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的探究积极主动,想象真实、动人,课堂讨论热烈。
三、名句鉴赏与写作的结合——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布鲁纳认为:所谓学科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他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认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主要靠其内部动力,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要使其形成“自我推进”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机激发的情境。
课上我和同学们共同鉴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名句。李东阳曾评价说:“诗中此二句不用一二闲字,止提炼出紧要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向具足,始为难得。”作者用了十个名词,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的画面。对于这一写作上的特点,学生也仅是随教师的描述觉得它好,但具体好在哪里,他们并不十分清楚。“鸡声”一词唤起引颈长鸣的雄鸡的视觉形象,“人迹”一词可以使我们想象出那人孤独的身影渐行渐远,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串清晰可见的足迹。这样优美的意境的勾勒,其实学生是可以体会并模仿的。
接下来进行实战演练——要求学生用上述方法鉴赏一首现代思乡诗,提炼诗歌中的意象组成画面,体验作诗的乐趣。
附:《思乡曲》
故乡的田野/身处其中时/是一片淡然的空旷/而一旦远别/却萌发出/田园诗的意境/路旁无名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明丽的天空白云徜徉/疏林点缀的瓦房/沉寂伴着古朴/夏夜的蛙鸣催人进入缥缈的梦乡/……不经意中/清冷的秋意将树叶涂成多彩/我在叶上写满思乡情/厚厚的书中便有了别致的书签。(诗歌来自“南京市54中校园网”,作者:佚名。笔者使用时作了改动)
我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诵这首诗,在朗诵时展开合理的想象:诗歌在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请将画面中具体的景和物(如田野、路、小花、天空、白云、树林、瓦房、蛙鸣、书页、书签、树叶)挑选出来;最后根据自己的感悟从众多的景物中挑选出六个最能表达你此刻心情的物象(即诗歌中的意象)组成两句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古诗,表达出恬淡凄美的思乡之情。
许多学生能够写出“小花白云旷野,瓦房蛙鸣秋叶”这样的诗句,还有一位学生写了一首七律。尽管学生写出的诗句远不如古代诗人的那么优美,但这样的尝试能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四、理解与自由表达的结合——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艺术是相通的,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学生可以借助想象来丰满作品的意象,体会意境,也可以通过其他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在课堂上,每个人的理解又将是一丝火星,点燃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人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作了如下拓展转移:“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仅是用不同的手段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读了这首诗,你能尝试用其他的艺术形式再次表达你对它的理解吗?”
(教师作示范——一幅简笔画:一弯新月,一座桥,一座茅屋,还有待发的诗人……)
课堂立刻活跃了起来,经过短时间的讨论不少同学跃跃欲试:
甲:老师,我可以将它朗读一遍吗?(朗读)
乙:老师,我还可以将它吟唱一遍。(模仿《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读书)
丙:老师,您课前不是播放了王菲唱的《但愿人长久》嘛,我也能将这首词唱出来。(学生唱)
最后,在王菲《但愿人长久》的音乐伴奏声中学生齐唱《商山早行》,课结束。
一堂有艺术品位的课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思维品质的提高,以及如沐春风的感观享受,这些都源于学生的“动”。学生能在课上动脑、动口、动手,说明他们的思维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也就在潜滋暗长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关注学生。只有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能力实际、情感实际设计的课才有生命力;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参考资料】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欧治华《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的策略》,《语文月刊》,2006.3
(江苏省扬州市蒋王中学 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