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多级表达:让作文教学不再盲目

作者:王永祝




  张志公先生曾言:“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①叶圣陶也曾深有感触地说:“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②多年来,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确是作出了不少努力,但直到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仍无较为理想的科学系统与操作性强的教材体系,这便导致了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的盲目无序,甚至只是一味的重复应景。为此,我们设计了多级表达写作训练方案。我们以“表达”为中心,设计了自主性表达、规范性表达、技法性表达、创新性表达等四个渐进式的训练层次,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
  
  一、自主性表达
  
  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在轻松愉快、没有约束的情境下往往能一气呵成写出一篇千把字的日记、书信或是所谓的“随笔”,而且往往是文采飞扬,情真意切的。但在作文课上,面对老师所布置的作文题时,情形则迥然而异——大多是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东拼西凑。结果呢,“拼”“凑”出来的东西是干瘪空洞,枯燥乏味的。
  原因何在?前者写作时,心灵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属于自主性作文,没有立意的制约,主题的限制,能够性情所致;后者则因受题目的含义、习作的要求、批阅者的喜好等等限制,思想被禁锢,手脚被束缚,再不能自由挥洒了。
  写作是用来表达情感、交流见闻、发表见解的。因此,作文本应有更多的自主性,应该如泉水自自然然地从山石间流淌出来。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③曹文轩先生在《我的作文观》中,针对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大量背离生活实际的现象,也急切地呼吁学生作文要“回归自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为此,我们应给学生写作以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权利,改变过去的命题作文模式,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主作文;放宽要求,作文的字数、时间、文体、取材范围、表达方式、手法技巧等都应少作限制;扭转过去教师一心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同化或影响学生思维的现象。作文时,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开发潜能,激发兴趣;要改变作文评价观念,充分肯定同学们在作文中所张扬出来的个性特征。
  基于对自主性表达的认识与理解,我们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材料的自主选择。著名作家陈忠实说过,“写什么在我来看并不是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主要决定于作家自己的体验”(《我的写作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写作上的个性化特征,不管他们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总是用统一的命题来进行作文,那只能是“有”则写点、凑点,“无”则编点、扯点,应付了事,这如何会有好的结果?长期如此,学生必会丧失作文的兴趣,不仅会把作文当做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且在大家的意识中,好像作文就是胡编滥造、应付差事的,写作能力难以得到发展。
  二是情感的自主抒发。情动于中,言发乎外。作文中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表露出自己的情感。要像写日记那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以至突发奇想等都可以,要的是情感的真实而直接的流露,内心率性而自然的表白。
  三是语言个性的自主展现。由于生活的背景经历不同,心理个性不同,在语言表达上也会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喜欢客观叙述,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感化的色彩,有的不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华丽词藻……万紫千红才是春,极具个性的语言,能更好地体现写作者的个性与才华。
  
  二、规范性表达
  
  在通过自主性表达放开了作文的思维,打开了写作思路的基础之上,为了作文与写作应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得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写作的规范。近年来,由于话题作文的近乎泛滥,平时作文乃至考试作文出现了许多文体不明的习作,或曰“四不像”之作。其实,高考作文中对文体的要求还是相当明确的,即使是话题作文中的文体自选也并不等于没有文体要求。
  《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高考作文“要符合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一般也确立了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及不符合文体要求三档作文的区别。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民先生也说过,淡化文体知识是指阅卷和考试要开放、灵活,不要拘泥于单一的文体要求,但平时作文还是要严格要求,符合规范。
  事实上,文体自选确是给予了学生选择文体的自由,但考试中选定了哪一种文体,就必须要按照这一文体的一般要求来安排结构,组织材料。如2002年全国卷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为官不恤民苦,绿松上访政府》的杂剧,字写得很漂亮,文中有唱词、念白、曲牌、宫调,从形式上来看,很像剧本。阅卷老师初判给了52分,但仔细一看,曲牌、宫调与杂剧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位对元杂剧颇有研究的老师看后给了三字批语——“胡扯淡”,最后该文被判为35分,仅属不及格的上限。
  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文体意识,写作记叙文就要规规矩矩地叙事,把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要写出事件的过程;写作议论文就要明确观点,用充分的事实、道理去论证;写作说明文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把事物说清楚……
  没有打好写作基础,就不要轻易去追求所谓的“创新”,写什么“另类”文体的文章,特别不要因有人写诗歌得了高分,就一窝蜂地去写诗歌;有人因用半文半白的文言得了高分,就一窝蜂地去模仿;更不能玩那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文字游戏。
  
  三、技法性表达
  
  《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在“写作”的“发展等级·有创新”部分明确提出,高考作文不仅要做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而且应当“构思新巧”。如何才能做到“构思新巧”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掌握一些写作的技法了。
  鲁迅在《致李桦》的信中曾言,“来信说技巧修养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不错的,现在的许多青年艺术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4}在他的《致陈烟桥》信中又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这里所说的“技术”{5},指的就是写作技法,指的就是写作过程中在文章的主旨表达、结构章法、语言选用等方面所采取的一些特别的方法手段。
  因此,在学生的写作能够合乎一定规范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地教授、示范一些常用的写作技法,诸如以小见大、托物象征、虚实相生、反弹琵琶、铺垫衬托、对比映衬、抑扬兴波、镜头组合、双线挽合、总领分合、悬念生疑、突转逆折、伏笔照应、曲终奏雅等等。
  对于写作技法的运用,我们还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写作技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一切技法的运用都应服从于文章中心的需要,万不可为了技法而技法。第二,写作技法的采用是一种能力,只有在反复的历练中才能掌握,并逐渐达到灵活运用。第三,对于技法的训练,可以采取由片段训练、专题训练而至综合训练这样的渐进式的顺序进行。
  
  四、创新性表达
  
  写作的过程,当是作者展示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表现自己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我们应把写作看做是一种创造性实践的过程。因此,创新,当是我们写作的最高追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作文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在写作部分也提出要“有个性色彩”,所谓“个性”或“个性色彩”的体现,更多的在于创新。朱光潜先生在他的美学论文《慢慢走,欣赏啊》中也说过,“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这自然也是在强调创新的重要。
  要寻求创新,就离不开创造性思维。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6}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疑,能使思维不断深入,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此,在展示范文乃至教授课文时,教师当引导学生对有关作品的语言、章法、结构、技法等发问、探究,以汲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同时,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更能激发创造的火花,也当积极地予以引导与培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如能获得成功感,就能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为此,教师在批阅、评改学生作文时,要力求更多地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多肯定创新之处,以保护、增进他们的创新热情。
  
  ①转引自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3,第20页。
  ②《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21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③《学作文报》,1979创刊号,此系叶圣陶为该报创刊之题词。
  {4}《鲁迅全集》,第13卷,第37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鲁迅全集》,第13卷,第8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陶行知全集》,第7卷第50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江苏省灌云县板浦高级中学22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