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洞察题干中的那些“潜规则”

作者:陶卫东




  “潜规则”,就是题干中那些无须明示而考生在答题时必须遵守的常规性法则或思路。下列三点,略加例说,这是我们备考中应指导考生多加观照之处。
  
  一、古文翻译时,必须考虑到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情况。
  
  关于高考古文翻译试题,其题干常常是这样表述的:“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题干中并不明示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情况,然而这些却是出题者和评阅者特别关注的。特举两例: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2007年全国乙卷)句中的“利”,意动用法;“敝”,使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与重荣同时受损。“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2007年江苏卷)“不去”,动词“去”的宾语(之)省略,翻译时一定要补上,否则会造成语意混乱。全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考生在翻译时,如果能充分考虑到此类情况,就一定会周全作答的。
  
  二、诗文鉴赏中,景、物是作者立意的载体,它们寄托着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阅读鉴赏时,对诗人主体和景物客体应区分清楚,并明确“以客见主”的创作规律。
  
  阅读鉴赏的试题,其题干常常是这样表述的: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有什么作用?”③“……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④“请赏析‘……’。”⑤“评析……艺术效果。”对这些赏析性试题,我们都要从内容表述、技巧表现、语言表达上作综合评析,同时要揭示或提升其思想内涵和情感境界。特举两例:
  2007年宁夏、海南卷古诗鉴赏试题选取了刘一止的《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命题者设计的问题为:“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其参考答案为:“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007年天津卷散文阅读试题选取了李存葆的《雪野里的精灵》。命题者设计的问题为:“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野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其参考答案为:“{1}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2}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的惊喜和感动之情。”
  我们从以上试题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在作答中内容表述、技巧表现、语言表达,皆要顾及,在此基础上再作思想情感的揭示或升华。因为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是根据题干要求,在答题时有所侧重而已。
  
  三、针对文本局部而出的试题,作答时也要兼顾文本的整体。
  
  文本的局部是为整体服务的,同样,整体需要局部支撑和充实。这是阅读中最基本的规律之一。特举两例:
  2007年全国乙卷古诗鉴赏试题选取了王维《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命题者设计的问题为:“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其参考答案为:“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1}再一次突出表现了‘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2}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了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如果不联系全诗和诗题,单单盯住尾联看,那无论如何是看不出什么好处的,作答也只能就事论事,根本无法深入下去。答案中的第{1}点是紧扣“新晴”这一“总诗眼”来作答;第{2}点是比较了颈联“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静态画面,来突出尾联的动态场面。这两点均需一种“整体观”来指导考生作答。
  2007年江苏卷散文阅读试题选取了雷抒雁的《麦天》。命题者设计的问题为:“‘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其参考答案为:“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题干中引用了阅读材料中的文句,作答必须揣摩所引文句的上下文甚或全文。一篇文章的段与段之间总是有着各种密切关系的。
  请注意参考答案中引用的文字,都不曾离开题干所引文字陈述的主体“男人”,前后段的照应文字就必须循着“男人”这条线来找。所谓“照应”,陈述的对象既具有同一性又有发展与变化。前后文遥相呼应,相互映衬,才能使作品脉络相连,结构严谨。题干中所引录的文字来自第四段的开头,接着这开头写的是“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第三段表述的主旨是“今年的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第五段主要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无论是段内还是段与段之间,都有着相互承启、相互照应的章法结构上的关系;第四段的上文写男人劳累,下文写女人心疼男人,上文对下文而言是铺垫。明乎此,才能顺畅作答。
  所谓“潜规则”,其实是阅读作答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有些东西看似“不消说”,实际上并未在考生那里印下鲜明的认识,更谈不上形成自觉的意识了。以上所谈,只是其中片羽,以抛砖引玉。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