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考试题要体现“中考”特色
作者:赵志伟
提出减少或取消“主观型”题目和“赏析题”,除了上述理由——积久成弊,导致题海泛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练习题不容易得分,或反过来说容易导致失分,学生花了极大的努力却得不到回报。“如果学校学习被人看做是令人沮丧的,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胜任,那就很难在以后阶段真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3}一种经常导致失分的练习会削弱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总是遭受失败,他们迟早会放弃该学科的学习。
三
提出根据初中语文学习阶段性特点,增加基础知识积累的内容,增加基本技能的考核,取消一些无法把握难以操作的题目,也许有人认为这有悖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我以为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需要辨析:有些地区的考纲规定(包括高考)考试要以“能力立意”,要考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提法固然不错,但究竟什么叫“能力”“素养”?什么是小学生该有的“能力”?什么是初中生必备的“素养”?它们包含哪些基本的内容?写字、词汇积累、诗词的记忆背默算不算能力?是不是考核这些基本内容即是鼓励“死记硬背”,是“要知识不要能力”?是不是设计出一些“搞脑筋”的题目就能考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创新能力”?这一个个具体问题不搞清楚,笼统地提什么“能力立意”,是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的。王森然先生曾批评:“国文科在性质上即如此笼统,检验标准自然也只好凭检验者的主观来决定。”{4}目前的不少试题往往是少数专家闭门造车凭主观意愿造出来的,因为实际上“能力”“素养”这些词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有时是很难把握的,而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又是不同的。不管理论上有什么不同的争论,如果语文学习的结果使学生不喜欢语文,错别字泛滥成灾,学生离“经典”越来越远,整体文化素质下降,我们就有必要检讨自己的工作究竟哪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改革不一定意味着“创新”,有时返璞归真也是一种改革。学习母语也不一定要照搬国外的教育理论,有时传统的简单的语文学习方法可能比高深的“理念”更有实用价值。
{1}(日)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第297页。
{2}{3}布卢姆《教育评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4}王森然《国文科的学历检验》,《中学生》1934.6,第46号。
(华东师大人文学院 20006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