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积 累
作者:余映潮
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学语文“积累”教育的重视。而这种重视,前几年在课标的解读与宣传之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细化,相反却让所谓的“淡化知识”之说占了上风,这实在是一件忽悠广大语文教师的滑稽事。遍查课标。哪里有“淡化”二字!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积累”呢?
广义的解释是,从显性和隐性的角度,在语言储存、能力培养、方法养成、情感煎陶、思维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狭义的解释是,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存,丰厚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在更高层面的意义上看到对“积累”二字的反复强调。
1 “积累”是作为“素养”提出来的。课标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节中说道:“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 “积累”是作为“策略”提出来的。课标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这一节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3 “积累”是作为“基础”提出来的。课标在“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4 “积累”是作为“目标”提出来的。课标“总目标”的第七点说道: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5 “积累”是作为“要求”提出来的。课标在“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6 课标也并没有在“评价”中忽略对“积累”的要求。它在“评价”这一部分中说道:“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样的不厌其烦。这样的强调力度,表现在课标之中,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与提醒:中学语文教学要非常关注学生的积累:不注重积累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不符合语文的课程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