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简评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
作者:余国志
总的来说,近三年的山东高考语文试题,一年比一年质量高。今年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全国语文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程)和《2008年山东省语文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密切联系山东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具有齐鲁地域文化色彩,不偏不怪。不失灵活,平实规范而有新意,将对高中语文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008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有多处亮点。
在阅读材料的选用上突出山东文化资源特色。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清代小说家、山东淄川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的是山东籍作家、山东作协主席张炜先生的一篇散文《歌德之勺》,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当代新儒家、著名学者、山东栖霞牟宗三先生的《我所认识的梁漱溟》,而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30年代曾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山东邹平进行“乡村建设”社会实践。上面提到的这些内容,自然可以引发考生的乡土认同感和阅读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更有意义的是,选定这样一些阅读文本。可以启发山东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利用和开发山东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文盲文阅读材料-改过去-直选史传文的惯例,变为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小说形式。
多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大多为历史人物传记。山东省自2005年开始自主命题,连续三年,文言文的阅读语料分别出自《周维城传》《史记·儒林列传》《晋书·王戎列传》,也都是史传类文章。而今年则节选了古代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张诚》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以简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兄弟友爱、后母悍嫉的故事,情节生动起伏,描写的人物个性特征十分鲜明,阅读理解难度不大而饶有趣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阅读知识能力,又引导了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试题语料对引导学生课内课外阅读古代小说,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有促进作用,对教学中存在的重视必修而轻视选修、重视工具性而轻视人文性的错误倾向也会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
对于2008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晨的评价,目前众说纷纭奠衷一是。我认为它“简约而不简单”。
山东省独立命题以来,2005年给材料给话题的“双赢的智慧”作文,2006年给材料(雷抒雁的《星星》)不给话题的作文,二者都较繁复不简约;而2007年是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2008年是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二者都来得十分简约,但前者在审题立意方面没有难度,后者却不“简单”。
据考,“春来草自青”最早见于唐代懒残和尚的《乐道歌》,为佛家释禅寄怀的诗句。“春来草自青”作为高考作文话题,完全出乎教师和考生的意料,这就加大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宿构套作的可能性,考生必须依靠自己的生活学习大背景,临题起飞,进入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就令人拊掌称道“不简单”。
“春来草自青”这句禅语的内涵原本十分丰富,而作为作文话题又可以不论其禅意而分析“春”与“草”的关系。考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切入,谈良好的外界环境条件对主体的积极作用,谈客观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谈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义价值,谈佛谈道谈儒学,甚至可以反弹琵琶,谈“春来草未必青”。话题中的“春”,可以是机遇,是爱心,是规律法则,是良好的社会风气,是集体的文化素养。赞美高尚品德、乐观精神、竞争意识、悲悯情怀,反对揠苗助长、越俎代庖、急功近利、蹉跎时光,没有不可人文的。这样灵活开放的话题,会让见多识广的考生思如泉涌,也会让另一部分闭门应试的考生无所措手足。
2008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的题,注重基础,强调实用,稳中有变,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的特点。
第一大题,一如既往地考查了字音、字形的识记,词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略有变化的是将以往的词语辨析题去掉,把双音节词语和四字成语使用题合为一题,增加了2006年有2007年无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辨析题。字音题考查了12个多音字(阿、券、娜、勒等)和4个一般山东人容易读错而高中生一般不会读错的字(仲、捕、疮、剖),都是常见常用的字。字形题,集二字三字四字多字词语熟语于一体,而其中只有3个别字(象-相、侯-候、烂-滥)需要重点关注。病句考查了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三种。标点考查了与引文相关的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等四种。
第五大题,依然含三个小题,但比较前两年来看,难易适中,综合性提高,更具实用性、典型性和人文性特点。以第16小题为例:
某中学校刊的一个栏目选定了以下四篇文章,请你为该栏目拟一个恰当的话题。要求:参照下列任一题目的结构进行概括,不超过15字。
①《诚信为你带来幸运》
②《善良是你快乐的源头》
③《节俭使你安稳无忧>
④《宽容让你成大器》
可以看出。题目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积极的道德价值取向。有实践意义,突出考查了考生的综合概括思维水平,十分灵活地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认识能力,不同程度地落实了《考试大纲》中压缩语段、仿用句式、表达简明等考点。
整个第五大题,有图有文,严谨活泼,设计出学生熟悉的情境,照顾到不同学生的表达个性和水准,把一贯的道德传统与当前的时代追求融合在一起。让考生个个都能写,而写好又必须有相应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功底。可以说,在2008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的七个大题中,第五大题的命制水平最高。
最后,也想吹毛求疵,谈谈2008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的不足之处。其一,第13题文言文翻译题,两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要直译则难以字字落实,要意译则太简单,最终可能使区分度降低。其二,第15题默写题中,像“惟有饮者留其名”“似诉平生不得志”几句,在它所在的名篇中,都算不上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句子。这类默写试题对相关的教与学活动恐怕起不到正向引导作用。其三,第六大题的(一)(二)两题的难易程度不一致,《歌德之勺》的阅读题难,《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的阅读题易,尽管命题很难做到难易程度完全一致,但现在的情况仍然令人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