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一条值得关注的“大尾巴”

作者:黄厚江

而如何在高考试卷中加以体现,更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题。这或许是几家新课改省份的高考试卷比之于以往或比之于其他试卷并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之一。我以为2008年江苏卷的这几道附加题,倒是具有较强的新课程意识。比如关于文言文的考查。21小题的断句就主要是着眼于应用,着眼于素养;22小题和23小题主要是考查知识的积累和阅读的面;而关于名著阅读的考查则主要着眼于基本素养,既考查阅读量、知识面,也考查了对作品的理解,是考查语文,又考查了与语文紧密联系的历史和文学等相关内容。以我肤浅的认识,这都是素养意识的体现。而第三题则非常好地体现了对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7题。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丈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26 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27 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9分)
  (参考答案:26 有历史建筑厂独特的建筑风貌”、独特的建筑格局),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27 要珍惜文化遗产,保留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不能改变建筑格局);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另建新镇,安置新增人口);修复名人故居宜修旧如旧;有序地适度发展旅游(防止过度商业化)。)
  很显然,26 小题考查信息的筛选。着眼于语言应用,27 题着眼于语言应用的同时也考查了探究,而两个题目都内含着对审美能力的考查。阅读这一段以叙述说明为主的文字,快速、准确地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就是语言应用能力,而且是很常用的应用能力。要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这就不单单是阅读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而且要求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同时,无论是对古镇特点的理解。还是对保护古镇的建议,其中都包含着审美的成分。但语文阅读中的探究,不同于自然学科的探究。也不同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语文的审美,不同于文学的审美,也不同于艺术的审美。这道题将阅读能力的考查、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和探究能力、审美能力的考查结合得比较自然而成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