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从导向功能谈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

作者:曾晓东

用和搭配题型,实现题目功能的互补,以达成整卷的考查目标,这是一个测量学的专业问题。选择题有它的许多局限,但也应该承认它具有某些独特的功能。比如整份试卷的考查目标应该是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那么,有的题型有利于考查创新能力,也要有其他合适的题型考查积累运用;有的题型适合于考查较深的能力点或思维过程,也要有相应的题型考查较广的知识覆盖面。选择题覆盖的知识面广。考查辨析能力的功能是其他题型难以达到的。如果摒弃选择题。对教学中引导师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会很不利。
  我们可以看到,选择题虽然在大陆遭到猛烈的批评,但在海峡那边却极其受宠,台湾地区学科能力测验国文科试题中选择题的比例占到了全卷的50%(同前),而台湾中学生的语文功底却历来备受赞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三、关于作文“限制”与“开放”的问题
  
  按作文题目数量统计(有些省市作文为“二选一”,统计时按实际题目数量计算),“限制”型(本文指的是“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指定文体”)的作文与“开放”型(本文指话题作文、自拟题目作文+不限制文体)的作文比例为2:48。“开放”型作文占有绝对优势。仅有一道“全命题+指定文体”和一道“半命题作文+指定文体”的作文。
  “开放”型作文的内涵比上述说明更加丰富,它会使考生在作文题目的拟定、中心的确立、材料的筛选、文体的选择、写法的运用方面都有较大自由的选择,能使考生发挥出最佳的写作水平。作文命题的开放是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的追求。
  前些年,中考作文大都有严格的文体限制,不是记叙文,就是议论文,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基本的作文技能。审题上也有较高的要求,经常是根据所给材料立意,考生稍不小心就可能离题。但长期一成不变的考法暴露了这种题型的局限性,把写作规律和法则程式化和教条化,使学生逐渐形成思维定势而丧失应变能力;它对于审题的严格要求也使考生难以自由发挥,个性表达受到约束。近几年,大家逐渐认识到这种题型的缺陷,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多把选择集中在“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话题作文上。
  与传统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有着明显的优势:只提供作文的“由头”,在立意、选材上不加限制;它淡化文体要求,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十分自由与广阔的空间。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性。但是。正如命题作文一样,话题作文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如果把话题作文作为唯一的命题方式,就使其局限性表现得更加突出。据笔者对教学实践及中考阅卷的观察,发现话题作文导向的弊端正在迅速扩散。它使审题训练被架空了。有些教师在作文课上从来都不安排审题训练;文体训练也受到严重的削弱,导致许多学生写些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它还使宿构、套构等“投机取巧”现象蔓延,几乎在每年的中考作文阅卷中。都能发现考生直接搬用现成的范文。
  因此,作文试题的命制,不应该有固定的“范式”,有时是“开放”型的作文。有时也有“限制”型的作文,最好让师生“抓不着边”。因为“抓不着边”,才能从全面提高写作能力的角度出发。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训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