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比较:为了课堂的深度与厚度

作者:邓 彤




  自本辑始,我们从“技术”的层面对课堂教学加以探讨。
  “技术”一词,在不少教师心目中曾一度声名狼藉。然而,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实践活动如果没有技术上的研究与改进,就没有实践水准的真正提升。人类总是遵循事物的特点创设相应的技术手段以求实现自己的目的。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人类活动,因此,教育者对于“技术”当有自觉的研究意识方能有效利用技术并能够将技术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点。
  课堂教学离不开技术。但是,语文课堂需要哪些教学技术?什么样的教学技术最适宜于语文课堂?特定的教学技术将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我们的教学?又将在何种程度上限制甚至消解我们的教学?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认真加以思考。
  首先从“比较”入手开始我们的“教学技术”思索之旅。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使教学走向深入与厚实的重要手段。比较虽现实地存在于各类课堂的各个环节,但从教学技术层面上对“比较”做深度研究者尚不多见。类似“比较”这类广泛存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还有许多,我们渴望语文教师及研究者能够在课程与教学论视野下研究这些“自在行为”,使之成为我们教学的“自觉行为”,从而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水准。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童志斌先生应邀组织本辑课例并做点评,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