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操”“持”之辨

作者:余洋洲




  师:刘邦在准备逃离杀机四起的鸿门宴前,和张良的那段对话很有意思,其中有一两个词语特别值得咀嚼。请看:
  (投影)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师:注意到了吗?张良问“何操”,刘邦答“我持”,请大家思考一下:“操”和“持”究竟有什么区别?可以查查词典,看看各自的本义是什么。
  生:《古汉语常用字典》上说,“操”的本义是“拿着,握在手里”。“持”的本义是“一只手从上托扶”。
  师:好,结合文意,你觉得应该怎么理解更为恰当?
  生:“操”显得比较随意,“持”类似于“捧着”,态度恭敬多了。刘邦是前来“请罪”的,所以处处要表示对项羽的尊重。
  师:看来,张良不如刘邦懂礼貌了?
  生(笑):不是。张良不必对项羽表示恭敬,因为他要效忠的是刘邦。
  生:他也不会表现出对项羽的尊重。因为张良很聪明,绝对不会在刘邦面前表现出对项羽的尊重的。
  师:解释得很好。请看下面这句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樊哙等人是“持剑盾步走”,可不可以说成“操剑盾步走”?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樊哙等人不只是拿着武器,而是双手紧握着甚至举着,为防备不测,保护刘邦,所以时刻准备搏斗。这个“持”字显出了他们当时高度戒备小心翼翼的样子。用“操”就显得太随意漫不经心,不符合当时樊哙等人的心态。
  师: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你能不能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生: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辆、人马,独自骑马离开这儿,同紧握剑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
  师:翻译得很好。通过这两个词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用词的匠心,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理解文言词语时,既要掌握词的本义,也要体会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学到这里,我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前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中的一句话,“相如持璧却立”,这个句子中的“持”怎么理解?
  生:紧紧抱着。
  师:为什么?
  生:不让秦人抢去啊。为维护国家尊严,准备玉石俱焚。
  师:非常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不仅有助于对词语的正确理解,也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人物形象。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