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新颖和缜密

作者:李 镗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数理化学科有许多根本的不同。数理化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不变的。解一元二次方程,就要学习韦达定理和因式分解,几十年来,学生学习数学恐怕离不开这些内容,教师再创新,只是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所不同,韦达定理是不会翻出新花样的。而语文则不同,此单元和彼单元换个次序没有关系,就是删去不学也无大碍。一篇课文究竟让学生学习什么,不用说几十年,就是几年,变化往往就大得很。以报告文学《包身工》为例。山西的黑砖窑事件和黑龙江的奴工现象被披露之前,师生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新社会也有“包身工”现象。那么学生知道了这些,学习《包身工》时,教师再领着他们简单地去批判旧社会,恐怕就有鸵鸟之嫌了。这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文本在不同时期,由不同读者解读出来的意义一定会有变化(当然作者创作时的主旨是不变的)。按接受美学的理论解释:文本、作者、读者三者,在解读过程中读者应处在中心地位。故而教师如何根据时代的变化、学生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变化来设计教学就尤为重要,这正是语文教学设计要新颖的一个根本理由。也就是说,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学生思想的变化要求教学设计应力求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语文课是有用的,才能使教学在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起作用。这就是语文课教学设计要新颖的一个重要的内涵。
  语文课的一个根本属性是工具性(当然决不排斥语文进行人文教育),语言是生活的活化石,言语能力的培养游离了生活,就如同断了源头的水,失去了生命。课文只是教师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中介和载体,故而教师在设计语文课时,眼里不能只有文本,而无生活。举例来说明,学生学《劝学》,遇到“金就砺则利”这个句子,其中“就”字的动词用法,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呢?“有”和“无”的教法是完全不同的。“就近入学”“各就各位”连小学生也懂,但学生不会去推究这个“就”字的用法和意义,因为人类认知有个普遍现象——“习而不察”。那么在《劝学》的学习中,教师就要借助生活中的“活语言”,通过比较让学生把这个“就”字从语感中挖出来,加以精确清晰的理解。唯此,学生方能举一反三,受益终生。故而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联系生活,联系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方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而生活像流水,总是涓涓不息地流动着,教师要调动教育智慧,把语文课和生活、和学生接触的活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使教学有新意,这是“新颖”的另一个内涵。
  语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生把课本拿到手后,他们感到多数课文是能看懂的,而数理化则不同。在学生感到自己能看懂的状态下,教学的魅力就在于教师能开发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既不游离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上出新意来。这个“新”字当然包含学习内容的替换、更新和拓展。如学生学习鲁迅的《药》,通过作品中各类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已大可不必。教师引进现实社会中看客现象的报道(报纸网络上常有这样的报道)和心理学对看客现象的分析,组织学生联系《药》中的看客现象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表达与交流),不仅能深入理解鲁迅思想的深刻和犀利,而且切实提高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分析的能力。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感到离开了老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少了许多,才能改变其语文课上不上影响不大的感觉。而语文的特点——课文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能力的中介与载体,这恰恰给教师开发和引进教学资源留下了足够空间,故而开发属于教师自己的教学资源来设计教学,是“新颖”的又一个内涵。
  语文课是不是上得越新奇越好呢?恐怕不是的,新颖一定要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以有限的学得指导学生无限的习得),一定要把教学设计得缜密。这里的“缜密”主要有两点,首先是科学性。即学习的内容设计,教师的讲解,要符合语修逻、文章学、文学等本体知识的科学性。如《一千零一夜》中的《渔夫的故事》,教师确定把细节的作用作为学习的内容。那么文章中有两类细节,一类是刻画魔鬼外貌的细节描写,另一类则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的细节。后者是读懂文本的重点信息。文中“刻有所罗门锡封的瓶盖”是故事发展的关键,渔夫正是利用魔鬼对所罗门的敬畏而战胜它的。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把后者定位于“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则不科学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是人物的矛盾)。“刻有所罗门锡封的瓶盖”这类细节的作用主要是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使故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即使我们确定了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如果对其中的关键点认识上不够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教学设计的缜密还体现在逻辑性上,逻辑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中。即课堂活动要围绕一个中心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由表及里,步步深化。如《白杨礼赞》的第二课时,教师设计由读到写的迁移课,主要让学生体会记叙描写和议论抒情是水乳交融的,提高学生议论抒情的能力。如果在这节课中,教师再去设计描写景物的训练,那么课堂内容就多中心了,学生很难在一个点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郑可蔡老师“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课堂应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原则。教师设计了四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学习活动中体悟词语变化和时代变迁的关系,了解词语消亡和产生的原因,明确新词语产生的途径、特点和新词语使用规范等问题。本节内容是属于知识性的,如何上好这类内容的课,该教学设计作了积极的探索。教师努力将教学设计与现实生活联系,从现实生活中搜集了大量新词语来组编学习活动。导入的内容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导入步骤也涉及得当,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通过出示标题,介绍当事人的反应来呈现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这个教学设计还说明了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意义。如果教师不补充大量的新词语现象,怎么能组织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呢?如果仅仅靠课本提供的语料就很难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因为答案就在课文中,学生不必动脑筋思考,动嘴讨论。这个教学设计告诉我们,教师一定是课程的构建者,而绝不仅仅是课本的宣讲者。
  高明的教学绝不止满足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渗透着方法论的训练。该教学设计至少涉及了两个有价值的方法论:事物可从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分类;对复杂的现象既要包容又要把持好分寸,留有余地。
  该教学设计在“缜密”这个尺度下,尚有可改进之处。如“学生活动三”中的“考试中的旧词赋新义”的内容应放在“辨析以下新词语来源”的前边,这样学生可以先明确广义的新词语是包含“旧词赋新义”的。明确了范围再做分类,训练就顺理成章了。再如,布置的课下作业针对性不强,过于简单。这课的作业一定要对学生提高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有帮助,而不是对有明显答案的语言现象做简单的是非判断。这类作业设计如果不能一步到位的话(新教材新内容,教师精力有限),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可能用到的新词语,或学着用一些新词语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然后,在学生交的作业中选一些例子再做资源开发,以设计下一个班的作业:提供新词语使用得当的例子和反例,让学生借鉴后使用新词语。还可以设计好语境,让学生在语境的制约下使用新词语。由此可见,教学资源的开发一定是个不断积累提高的过程,是个团队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个团队小到学校的备课组,大到全国的语文工作者。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1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