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兵车行》教学设计
作者:李连柯
这几句的朗读速度不宜快。“长者”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县官急索租”速度宜快。“急索”可以看出逼迫之急,压迫之深,要重读。
[理解四]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战争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带给人们观念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
联想《诗经·小雅·斯干》的诗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A.生了男子把他放到床上,让他穿上衣裳,让他玩弄玉璋;生了女子为她包小被子,把她扔在地上,让她玩弄纺锤。由此看出了什么?——男尊女卑。
B.本诗呢?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女尊男卑。
C.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连年战争,男子大量死亡。生女再不好,还可以嫁给近邻,不会死在战场上。而生男只能是死在荒野之中白骨无人收。
联想:“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东汉末年的战乱使人们的心态变了。
D.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就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都是生女儿的话,就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比邻之男在何处?可见生女生男都无法摆脱悲惨命运。
{2}指名诵读。
“反是”应读出怪异自嘲的感情。
“生女犹得嫁比邻”体现出一线希望,速度宜快。
“生男埋没随百草”,如同一位老者在荒冢前两眼茫然,欲哭无声。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悲,读时语调悲郁,低缓深沉。
以上几种理解可由学生说出,老师适当点评。
3.如何理解诗的最后几句。
{1}点拨,讨论,理解。
A.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寒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B.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强烈对照。
C.昨天在青海战场上死的“旧鬼”,是前日咸阳桥头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这种“新鬼烦怨旧鬼哭”,与前面的“牵衣顿足拦道哭”相映照。
D.结尾发人深思。眼下的战争、人事,究竟 给国家人民带来什么?全诗对战死疆场、为国牺牲的无数战士着墨不多,但落笔惊人,字字是泪,声声是血。
{2}指名朗读。
结尾四句是全诗高潮,“君不见”应重读。
“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愤慨,要缓缓读出。
“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令人悲痛欲绝,尤其“无”应重读,声调是凄楚的。
可反复诵读,揣摩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解读中邂逅了咸阳桥上送别的场景,感受到了役夫长者对武皇的指责;我们通过朗读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悟到他那颗为民请命的火热丹心。我们说杜甫是诗圣,因为他秉承了圣人之道,以一颗仁爱之心,大张旗鼓地为人民呐喊。我们说他是诗史,是因为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今天,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也应以国家为己任,为人民谋幸福,把杜甫的情怀发扬光大,让杜甫精神永放光芒。
五、齐读全诗
六、作业:熟读背诵全诗。
(山东省夏津一中 2532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