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继往开来 返璞归真
作者:李祖贵 郭 锋 董英英 曹 冰
以“继往开来,返璞归真”为命题宗旨,2008年语文中考试卷向大家展现出更加成熟、开放、理性的面容。
一、坚持改革方向,顺应历史潮流
宜昌市语文中考改革,受到了语文教育界及社会人士的持续关注,此中有赞誉,有质疑,也有责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宜昌市提出的“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的命题原则,已成为当前语文中考命题的主流趋势;“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以能力立意的做法,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命题共识。这使我们更加坚信宜昌市语文中考改革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1.能力立意,开放和探究成为试卷不变的主旋律
2008年中考语文命题坚持能力立意的方向不变。试题共28道小题,考点设置“以读写为重点,以能力为皈依”,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只有三道小题是考查学生单纯的识记,分别是书法常识、古诗词积累,共5分。有25道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占试卷权重96%。没有涉及名词术语,没有孤立考查语文知识,没有机械分析,为考生发挥个性思维和展示自我能力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
能否考查考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应该是当前衡量语文命题技术的一个重要参数,综合性学习正是集中体现这一元素的重要内容。以往我们在考卷中通过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来创设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置身于具体场景,借以考查学生探究和实践的能力。今年命题我们则开创了随题体现、自然渗透、综合考查的新思路。我们不追求材料的集中,而讲究内在的整合,不单设“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而机巧地关照这样的考点,更加自然真实地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本次命题我们把“探究地震的发生和破坏力”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材料二中安排《地震》一文,着眼于对阅读能力和筛选提炼信息能力的考查和对地震的成因、级别、类型的探究,在小作文中,将探究的内容进行写作。这种“形散神聚”的考查更加开放,更加契合生活的本质,反而增强了语文的实用价值,为“综合性学习”的考查走向实际应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2.单设汉字板块,借鉴和推广传统母语教学中的先进理念
2008年语文中考命题,试题共分三部分:汉字、阅读、作文,分值分别为:10分、50分、60分,总分为120分,时间为150分钟。
今年有关识字、写字的内容有所加强。原来阅读板块中涉及汉字的相关考题调整到第一部分,与原有的“书写”板块合并为“汉字”板块,分值也由6分增加为10分,与课标的板块相呼应。关于“汉字”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课标”共提出了三项要求:会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我们以前的“书写”板块往往只考查了“书写规范汉字”这一个点,2007年增加了书法常识内容,今年继续增加了汉字音、形、义的考查。通过这种微调,“课标”第一板块的三项要求就都关照到了。
当然,今年的语文试题有意识地将“汉字”单独列为一个板块,具有在中小学阶段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关注和强化“汉字”教学的意思。因为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是汉语学习的起点,是基础中的基础,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在中小学阶段适当强化“汉字”教学,不仅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将更符合汉语本身的学习规律。自古以来,我们的汉语教学就是很重视“字”的教学的,一般情况下,经学和小学是同时起步齐头并进的。推进语文新课改,既应该学习和推广母语教学中的先进理念,更应该总结和借鉴母语教学的传统经验。
二、取材开放典雅,感应时代脉搏
宜昌市近年的语文试题,都能够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格调高雅、行文典范、语言优美的文章进行设点布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阅读材料,同时也为命题者找到了最合适的考试载体。
1.围绕主题选材,兼顾多种文体
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要么从经典中筛选,要么从美文中提炼,文章典雅,语句凝练,意味隽永,文化含量高,人文色彩浓,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全卷设计严谨,整体性强,选文围绕“自然”主题展开,角度新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审美性。所选用的五段文字涵盖了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兼顾各种文体,不仅具备良好的测试功能,而且体现了语文学科的鲜明特征。增加了考查的广度,更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然之风物、自然之灾变、自然之人生、自然之季节、自然之意境”五个标题清晰美观,分别对应选文《观月》《地震》《特质》《早秋的精神》《诗意山水》,既提升了试卷的文化品位,又让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文熏陶;既彰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又体现了考试也是语文学习过程的课程目标。
2、关注社会热点,传递时代精神
宜昌市中考语文命题虽然选材开放灵活,但是历年来并不追逐社会热点问题。2008年中考语文命题,我们却毫不犹豫地把“地震”的主题纳入了试卷,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毕竟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人文特征,它影响和熏陶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今年,关注“地震”题材,是因为它已成为绕不开去的重大主题,是需要考生关注的重大题材,也是语文学科自觉承担传递时代精神、承担社会责任所应有的选择。
在对“地震”主题的处理上,我们选取了理性的关注,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实用性的一面。在阅读二中,设置了“自然之灾变”,通过科学小品文《地震》向考生介绍了地震的相关常识。考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构题上,命题者重在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对语言的揣摩,对信息的处理,做到见微知著。第14考题“补充挽联”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小作文让学生探究“汶川地震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凸显了时代特色。
三、丰富评价内涵,适应课程特征
相对某些考生而言,一场考试的结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整个学习生涯的结束,但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却将成为每一个人学无止境的课程。所以,最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起考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既是我市语文评价改革的一贯宗旨,也是我们本次命题的基本出发点。
1.评价的过程也是指导与学习的过程
考试本来只是一种检测和评价手段。但是,长期以来,它就像一个金箍罩在广大师生的头上,使人动弹不得。往往是上面怎么考,下面就怎么教,已使语文教学园地里出现了严重的“沙化”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经常调整评价方法,不断丰富评价内涵,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比如这次命题对书写板块的调整,必将影响到语文教师对汉字教学的重视;对词语考查的比重大大提高,必将促使课堂教学中加重“双基”的落实;综合性学习的开放考查,必将提升语言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无数的经验早已证明,许多知识是可以并且应该通过自我学习而获取的,考试历来就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近年来,我们把它变成了学习的驿站,进步的起点,使其成为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一座桥梁,赋予了终点之站与起点之美。其中汉字部分第(4)题:请给“日”字分别增加一个笔画,组成不同的四个汉字,如:目、白、旧、田、旦、申、由、甲、电等。第(5)题在所给句子中找出与“花”意思相近的字,分别是“芳”“英”,这两道题不仅巧妙考查了字形和字义,更具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考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评价的过程也是反思与创造的过程
教学需要反思,评价同样需要反思。它不仅可以使我们正视自我,减少失误,而且可以使我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近年来,我市语文评价改革一直站在整个学科改革的前沿,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留下了不少遗憾。而通过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创造,也给全市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在作文教学方面,由于新课标强调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近年的作文命题大多以话题式、开放性题型为主,不但没有内容的限定,也没有文体的要求。这样固然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多元表达,但也使不少学生陷入了无所适从、信笔由缰的写作窘态。这样不但改变了学科的能力结构,而且削弱了写作的实用价值。
今年作文均取材于试卷材料本身,小作文由阅读材料二《地震》中来,题目自拟,要求考生对信息筛选提炼整合以后有条理地说明。大作文为命题作文《我的季节我做主》,但审题必须关照到阅读材料中的选文三《早秋的精神》,行文灵活,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这两篇作文的设置正是我们评价反思的必然结果。它虽然取材于阅读材料,但又有着更宽广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降低了审题难度,提供了写作空间,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有效避免抄袭,适应开卷考试的特征;能兼顾文体差异和难易错落,凸现语言的实际应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反思,使广大师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标精神,改进作文教学。
(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 4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