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征路漫漫兮务实求真
作者:蔡澄清
交友·切磋·盼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得善教、善学。要想善教,先得善学。教到老,就要学到老。我这一生,走的就是学习之路:一是向书本学,二是向实践学,三是向前辈专家和同道朋友们学。向前辈专家们学,如叶圣陶、吕叔湘、王力、张志公、吴伯箫、刘国正等语文教育专家,我既认真读他们的书,在教育部召开的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和全国中语会年会上,也认真聆听他们的讲话和报告,这让我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受益良多。向同道朋友们学习,分为两类:一是兄长或同辈的朋友,二是一些比较年轻的朋友。前者多是我在全国中语会年会或其学术研讨会上结识的,后者多是我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或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结识的。我结交这些新老朋友,都是为了向他们学习,帮助自己提高;对一些青年朋友,在学习的同时,也尽可能给予他们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扶持,盼望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和提高。属于前一类的,如章熊老师,80年代,他曾代语文出版社和李行健先生向我约稿,约我写一本作文指导的书,我就此多次向他求教,并把写成的书稿寄给他审阅、修改,他曾多次写信给我以详尽指教,并提出许多修改意见,还亲自为该书写了“序言”,使其于1990年在语文出版社顺利出版。这本书就是我约陈军与我合作写成的《积累·思考·表达》一书。章老师还寄赠给我他的著作和书写的条屏。对他的这些辛劳赐教,我都十分感谢。我们在历次全国中语会年会期间曾多次面晤交谈,更是记忆犹新,我们早已是老朋友了。于漪老师,我是1999年全国中语会在上海成立时认识的,我对她的师德和教学艺术十分敬仰,后来我带领我校老师专程前往上海杨浦中学参观学习,听了她上的作文评讲课,学到了不少东西。80年代,钱梦龙和魏书生已是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有所谓“南钱北魏”之盛誉。为了引导芜湖市青年语文教师讲习所(我是所长)的全体学员向他们学习,1988年我亲自出面邀请他们二位先后来芜湖市给全体学员和市内其他语文老师上示范课,作教学专题报告。我和大家都学到了他们许多宝贵经验和独特见解,也对我们研究语文点拨教学法深有启示。他们二位在我主编《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教学经验选》时都曾热情寄稿,给予支持。钱先生还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并寄赠我他自己书写的诗作条屏,我都十分感激。此外,四川的黎见明、河北的张孝纯、江苏的洪宗礼、湖北的洪镇涛诸位名师,我们也曾多有晤谈、交流、切磋,并互赠编著,我亦深获教益。还有顾黄初、张鸿苓、张定远、陈金明诸位教授专家,我们都认识较早,交往甚多,我都邀请过他们专程来芜湖给中学语文老师讲学,作报告,让我和大家都受益匪浅,我都十分感谢。属于后一类的比较年轻的朋友,大部分是在研究和实验点拨法教学过程中陆续结识的,如陈军、孔立新、肖家芸、汤国来、邓彤、胡寅初、郭惠宇、罗光奖、胡家曙、赵克明、唐俊、沈小媛、黎在珣等老师,他(她)们当年都是安徽的青年教师,我们在点拨教学实验研究中,交往甚多,在交流切磋中,相互受益,各有提高。现在,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已成为特级教师、著名教研员、学科带头人。这些青年朋友,都较有才气,教学教研成绩卓著,在语文点拨法的建立与推广中都有一定的贡献。这些青年教师都十分客气,尊我为师,我则把他们都视为朋友。在教学与研究上,在改革与实验中,我总是用16个字勉励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持努力,必有所成!”现在在他们身上也得到了验证:“后来者居上。”外地也有一些青年名师,如程翔、程红兵、高万祥、李镇西等,我们之间也有过一些联系与交往,他们都曾与我交流过著作,我把他们也视为自己的朋友和老师,乐于学习他们的刻苦勤奋、勇于开拓的精神。我热忱期盼,我们这些新老朋友,在切磋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理论新经验,努力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岁月如梭,人生易老,今年我已七十有五,退休亦近十年。人老了,喜欢回忆、怀旧。以上拉杂陈词,言不尽意,就算是我写的《世纪回眸》吧。这犹如朝花夕拾,虽不美丽,却颇深沉。最后,我还是引述我1999年正式退休离岗时戏撰的一幅“自述人生”的联语来收束本文,博读者一哂:
学海无涯,教海亦无涯。为莘莘学子,守黄卷青灯,练白纸黑字,默默钻研,孜孜求索,奋斗四十余年,历尽艰辛,屡遭磨难,真吃遍此中酸苦;
空间有限,时间更有限。育辈辈英才,忙春播夏种,披秋雨冬霜,月月浇灌,岁岁耕耘,拼搏一万多天,终见成果,喜获丰收,方尝到这里甘甜!
2008年5月于芜湖市香樟花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