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在“点拨”中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

作者:王学东




  从一堂课的全程或一个教学环节来看,学生的思维都会自然出现一个由活跃到受阻、停滞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善于运用语文教学中多种点拨方法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思维材料、进程和方式,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创设出良好的思维氛围,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思维亢进和起伏状况,让学生突破思维的临界状态,在豁然开朗的愉悦的情绪中顺利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能信息,全身心地参与语文学习的思维活动,完成思维上的质的突破,这就是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下的教师点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学生的趣味及教师设制的悬念都可以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其方法灵活多样。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学生的思维便易被激活,进入亢奋状态,然后顺着其思维走势,达到理想境界。我们常常埋怨学生经点拨后仍然无动于衷,其实是学生的思维尚未进入“愤”“悱”状态,是教师点拨的“机”与“时”把握得不准而造成的。只有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引领学生的思维进入临界状态,点拨方能奏效。
  老舍先生的《想北平》的第三小节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句话中提到了“杜鹃”,我问了这样一组问题:杜鹃是个什么样的鸟?杜鹃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个怎样的意象?文中的“杜鹃”能不能换成“喜鹊”?为什么?
  这几个问题看似浅显,其实要正确回答,必须具备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还要对本文的内涵和主题有正确的把握。在讨论中,学生常常欲言又止,或言不能尽。这时他们迫切期待着老师的指点。于是教师告诉学生: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因为杜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归家之念。本文中要表达的正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用“杜鹃”甚为恰当。喜鹊是报喜的,用在此处不妥。
  
  四、成功的点拨教学要富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较难,有些问题涉及面较广,有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极富内涵,对这类问题,我们要善于分层推进,逐步化解难度,让学生渐入佳境。
  譬如在教《胡同文化》时,为了“方正”一词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北京的胡同在建筑方位上有什么特点?(方正——板书:方位正)(2)胡同方位的这种特点使北京城形成怎样的特点?(方正——出示幻灯片:北京胡同地图)(3)这种“方正”给北京人以什么样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领”或“总括”)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对北京胡同的特点以及这种胡同文化给北京人的影响有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再比如我在教学《想北平》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题,围绕文题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1)从这个题目,你推测老舍的这篇文章至少是在哪一年之前写的?为什么?(1949年以前写的,因为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为北平)(2)这篇文章老舍是在北平写的吗?为什么?(不在,如在北平就无需用“想”了)(3)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写的呢?(1936年写的。老舍1924年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南下。由此推断,老舍是在山东写的这篇文章。这时距他离开家乡北平已有12年了,怎能不想家乡呢?)(4)有人觉得题目中的“想”字似乎太朴素了,你能重换一个字或词吗?(在换词比较中体会老舍用词的通俗而又亲切真诚的特点)
  一个极普通的文题,一个似乎没有什么深文大义的文题,通过教师的循循诱导,学生了解了北京的历史,了解了作者的游历,了解了本文写作的背景,还了解了作者写作时的心态,抓住了一道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魂。
  
  五、成功的点拨教学要能放能收
  
  在课堂的点拨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自由度,一个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回答。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就可在开放的提问中得到训练。当然,开放性的问题并不是放野马,教师既要能放,又要能收。在一开始讲《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时,我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后,对这位国文老师印象如何呢?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熟悉全文。为了降低难度,我对同学们说,请你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印象,可以就一点说,也可以综合起来说。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逐步形成以下板书(破折号前的内容):
  脾气暴躁——绰号是“徐老虎”,凶,老是开口就骂人;
  像(相)貌古怪——脑袋有棱有角,头尖、秃、亮,脸形方方的、扁扁的,鼻尖红;
  习惯有趣——戴一副墨镜,两肩高耸,鼻涕吸溜,长袍油渍斑斓,仰头迈八字步,狞笑,爱骂人
  敬业——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满,自己选编教材,讲课亲切投入;
  爱生——敢于批评学生,耐心指导学生。
  在众说纷纭的回答之后,我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让同学们在题目的“国文老师”前加一个修饰语,来概括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总体印象:
  示例:我的一位脾气暴躁、相貌古怪、习惯有趣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
  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同时训练学生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一举两得。
  仍然是教学《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设计了一个“亮点”赏析的环节。我说,每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些亮点,那么什么是“亮点”呢?亮点就是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的地方,或结构,或语言,或立意,或描写……我们要写出亮点,首先要认识亮点,今天就让我们来找一找本文中的一些亮点,并作适当的赏析。
  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我在提示语中已从结构、语言、立意、描写等方面作了提醒,学生思维的指向性就更清晰了,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亮点,课堂一时热闹非凡。
  有同学找到了“欲扬先抑,似贬实褒”的亮点,并分析说,从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赞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还有同学联系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外表丑陋而内心极其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形象加以解说。
  有同学找出了“善抓特征,描画细腻”的亮点,认为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究其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头,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斑的长袍,都是我们在古今人物画廊中从未见到过的。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漫画高手,寥寥几笔,人物就形神兼备了。
  还有同学找到了“语言幽默,谐趣横生”的亮点,他们从作者梁实秋的散文谈起,因为诙谐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格。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他写老师的鼻子,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一会儿说他“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毫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以上两个环节都是能放能收的成功示例,教师的问题既有发散性,又有指向性。教师在问中有指点,在指点中又有新的问题提出。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制约,但又不完全被束缚。开放中有制约,制约中有开放,学生的智慧也就在这开放与制约的点拨中得以爆发。我想这应该是课堂点拨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有关点拨教学,可谈的方面其实是很多的,以上仅是从操作层面,以我的几个不成熟的教学设计为例对点拨教学作了一些探索。要真正成为点拨的高手,教师的个人素养、高超的教学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才是最最重要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每一位老师都能在“点拨”上下足功夫,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爆发出智慧的光芒。
  (江苏省如皋中学 2265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