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四个视角

作者:吴伟昌




  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教学设计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认为优质的课堂教学必须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师生发展”,考量教学高效的最终标准应当是“学生成长”,这种成长将不单是用考分高低来作最后的衡量。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以下四个视角:
  
  视角一:从课程性质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什么。
  
  教学设计必须要突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学会正确地理解和得体地表达,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1.强调语言感悟。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育,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语文作为交际、思维和文化传承的工具,对它的掌握并臻于熟练,重视语言训练是必由之路。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精要、有效的科学训练,更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运用的创新实践。因而,设计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重视思维训练。语言是表达思想和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想和思维的物化,是信息的载体。一切语文训练莫不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语文课程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语文作为人们用来沟通彼此思想的工具,无论是表情达意,还是传思载道,都属于思想范畴。课文与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语言和思维能力互为表里。任何语文活动,都是思维活动,听和读,是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抓住了思维训练,也就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核心。
  3.开发学习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包括媒体资源)是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先要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其次要回顾此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再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最后要吃透文本中的“着眼点”,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引导学生在各种课程资源的训练和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优美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
  
  视角二:从学生学习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怎样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合理、有效,教学设计就必须激励、唤醒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性学习,自觉评价学习的效果。这样的设计方能取得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1.激发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2}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当通过设计合理的启发、评价、矫正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鼓励积极思维,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学会讨论:讨论主题,了解题旨,筛选要点,找准目标,恰当表达,深入理解文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真正地贯彻“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有效教学才有可能。
  2.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设计教案中要做到“五变”:一是变学生“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二是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学生“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学生“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使学生“单一向书本学”为“在体验中学”。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构,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引导自我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好坏的最有权威的评价人是学生自己。高效的语文教学设计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让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完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建立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体系,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仅让学生评价自我知识、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自我兴趣、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注意实施多主体评价,强调学生、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生、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凸现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要实施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差异性评价,使评价成为有效教学的杠杆。
  
  视角三:从教师教学看,教学设计要关注教师怎样教。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动态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语文课堂教学是丰富生动的,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外,还必须在设计中注意做到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精讲精练,落实“三维”目标,做到教得生动,学得活泼,轻负担,高质量。
  1.目标清晰适切。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目标过高,教学目标达不到;目标过低,学生感到没味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分析教学内容之前,就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弄清楚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本学年(学期)、本单元(主题)的目标是什么,再思考本课时的基本目标,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具体、可察、可测,要分层,以便于分类施教,也便于自己和他人评价。
  2.重视课堂生成。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预设是教学主体的筹划与设计活动。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成长。我们必须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双重特征,二者各有其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新课改要求关注动态生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生成”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设的成分,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中的“生成”可分为“可预设的生成”和“不可预设的生成”。前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准备范围内的,是教师有意预设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相关生成行为;后者是随机的、偶发的,是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突发的事件和行为。此时,课堂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将变成机械的程序,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及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可在生成中调整,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