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缘景明情

作者:程丽华




  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三首诗,请同学谈谈初读这三首诗的感受。
  生:三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生:每首诗的三四联都让人觉得非常悲凉。
  师:三四联其实写的都是景物,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悲凉呢?这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写景抒情。大家思考一下:这三首诗到底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板书。要求用一个字填空)
  生:写(壮)景抒(悲)情。
  师:壮阔的景和悲凉的情之间是不是有些矛盾,显得不太统一?
  生(思考):不矛盾,诗人有意用阔大壮丽的自然景物来反衬出自己老病孤愁的悲情,上学期我们学的《蜀相》也是采用这种反衬的写法。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抓住了这三首诗写法上的共性。大家现在讨论一下,看看诗中的景和作者心中的情有什么关联。
  生:我最喜欢《登岳阳楼》,在三首诗中它的景和情之间的反差最大,同时两者结合得又非常紧密。颔联短短的十个字就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特点描绘出来了,带给人丰富的想象。
  师:《金玉诗话》对这两首同题诗曾作出精当的评价,意思说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视野仅止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杜诗则扩大到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你们同意吗?
  生(点头):同意。
  师:杜甫写诗主张“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有两个字特别能够表现洞庭湖的气势,你们发现了吗?
  生:“坼”“浮”两个动词用得特别好。你看,洞庭湖让吴、楚一下子断裂开来,力量气势惊人;日月星辰好像都在这大湖中漂浮,这景象多么恢宏壮丽!
  师: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面对着气象万千的洞庭美景,诗人心底天涯漂泊、无家可归,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怀才不遇、心忧天下等等悲凉辛酸的情感像潮水般一齐漫上心头,诗人自己忍不住老泪纵横。
  师:由此可见,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生:抒情,写景就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已经有了准确的理解。从景入手,去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去理解诗歌丰富深沉的内涵,这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叫缘景明情。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另外两首杜诗,谈谈你的理解。
  (安徽省芜湖一中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