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语文高考“怎么考”

作者:潘新和 郑秉成




  4.表达的适切性。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作文”题中表述为“文体不限”。学生选择写什么文体都可以,只要符合所选文体的规范,就应该一视同仁。一是指言语表现的个性化,即个人言语风格的选择和展示,只要能较好地表情达意都是应该鼓励的,评价应该向有特点的表现倾斜。四平八稳的文章是合格的文章,但不能算是好文章。大量的模式化、雷同化的应试作文,是不应该得高分的。
   最后,当然要落实到评价的多元化。主观题是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就是连“参考答案”都是很难设定的,只能设定一些评分点,而对这些评分点的理解又是因人而异的,这就要求阅卷教师有较高的言语修养、言语判断力,能作出较为准确的主观性评价。
  
  三、语文的社会交际性决定了题型的交互性
  
  很久以来语文便成为一门“功课”,这么说的意思不是说语文不是功课,而是说语文的社会性、交际性功能被阉割了,它所做的只是与世隔绝的文字练习。写作,变成了写话、作文、习作。读者喜闻乐见的、各具特点的文体,变成了什么也不是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出来的作文只给老师一个人看,没有别的读者。阅读是为读而读,写作是为写而写,教非所用,学不致用,这是语文教育的致命伤。与语文应用脱离、隔绝的语文教学还有存在价值吗?不能实际应用的语文不成了“伪语文”吗?
  语文的社会交际性功能是它的生命。写作没有特殊的针对性,没有特定的读者,文章就失去了效用,文章的意义就无法生成。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中都要加强、凸显它的社会交际性功能。阅读要有思想的碰撞,写作要有情意的沟通;文章要有现实的指向,要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没有真实的读者也要有“假想”的读者,有作者与读者间的交流、反馈,讨论、辩论,批评、申说,这样的言语表现才能体现生命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由纯粹的“训练”性写作,转向提倡“发表”性写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发表,包括课内外的发表,口头与书面发表,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的发表,让言语在流通中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同时,语文的社会交际性还体现为对当代生活的介入与干预。这主要体现在所发表的内容的时代性、当下性,要能对现实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一生活和第二生活——书本)保持关注与敏感,迅捷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反应。要改变现今学生作文题材基本上是写亲历的遭际,和抒发一己琐屑的喜、怒、哀、乐的状况,更多地关注他人与社会,生活与人生,自然与人类,现实与未来,等等,在全球化视界下思考外部世界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见。200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就出得比较好: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这道题目涉及的是当下的文化生活与学生精神成长的关系。提供的材料开放性程度较高,内容规定性复杂,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言说的角度与主题。同时,这些内容离学生很近,是年轻人的共同话题,表达见解容易形成对话与交流,能较好地显示言语的交互性特点。
  高考负有引领基础教育的责任,尤其要重视、体现语文的应用性、交互性,就是说在言语题、话语题中单考查古代、现代的经典作品的赏析、评论是不够的,也要注重当下的言语应用。因此,在高考中要注重体现学生对现实的思考语言说,要弥补以往在这方面的严重缺失。除了在大作文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外,还要设计一道有较高分值的题目,来体现信息时代对资讯的重视,提供一定的阅读资料,要求学生作出自己的梳理、归纳与评析,最好还要能够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与资料中的观点、其他读者的观点形成交互性商榷,以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以下为美国的作文评价标准,它也是极为注重交互性写作的,可供参考。
  纽约州《英语语言艺术核心课程》对写作的要求:
  标准1: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学习语言。
  作为说话者和写作者,学生将使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依照英语语言惯用法去获得、阐述、应用和转达信息。
  标准2:为文学反映和表达而学习语言。
  作为说话者和写作者,学生将会使用口头的和书面的英语语言系统中已被广泛接受的语言习惯进行自我表达和艺术创作。
  标准3:为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
  作为说话者和写作者,他们将使用那些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提出他们的观点,以及表达他们以经验、思想、信息和事件为基础的判断。
  标准4:为社会互动交流而学习语言。
  学生听、说、读、写,将是为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将使用约定俗成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习惯,与广泛领域里的社会人群进行有效的社会交流。{3}
  由这些标准可以看出:
  1.写作的应用面是很广的。涉及到信息处理、文学反映和表达、批判性分析和评价、社会互动交流,就是说涵盖了实用和文学领域里的所有方面。
  2.“社会互动交流”是写作学习的基本目的。前三个方面是写作的基本内容,最后落实在第四个方面,就是“与广泛领域里的社会人群进行有效的社会交流”。这就是我们说的交互性写作。
  3.注重“语言习惯”的掌握。几乎每一条都有相似的要求:“依照英语语言惯用法”“会使用……已被广泛接受的语言习惯……”“使用那些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的……”“将使用约定俗成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习惯”。之所以反复强调语言习惯,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互动交流。
  
  {1}{2}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84、181页。
  {3}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45~146页。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350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