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 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

作者:李都明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光靠有限的课堂45分钟的“例子”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使学生通过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学习,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类似的观点,不管是出自名家之口还是一线语文教师的感悟,谁都不会有任何异议。因而,以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现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并且还开出了适应中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名篇名著的书目,甚至于还规定了具体的阅读字数,如《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必修课程学习的时段里,“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应该说,这样的要求对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十分必要且并不过分的。然而,这些重要性、必要性和规定性,在现行的教育体制里却很难使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保证和落实。在面向高考,各科争时间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应付各科的课外作业、各类家教已是焦头烂额,谁有时间和心情读这些经典呢?(这里暂不讨论书籍的匮乏,其他学科和家长的不支持等问题)一方面是重要和有明确规定,一方面是没有时间、缺乏必要的阅读条件,在这种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中,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率先把《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其目的就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举获得了各界人士广泛的赞同和支持,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福建省2007《考试说明》出台以后,新华书店库存多年的文学名著被抢购一空,学校开始积极督促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因而,在2008年全国十几份高考语文卷中,除了福建卷,江苏卷也把文学名著列入了考试范围。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对这一探索,2008年福建卷赋分10分,权重不轻,足以引起广大考生的重视;但考试的要求简易,选择题只对这一部分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情节)进行考查,便于考生得分,含有鼓励的意思。请看试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决意要离开曹操,曹操设法挽留他,但关羽去意已定,把曹操送给他的金银财宝和汉寿亭侯的官印一并送还。这就是“封金挂印”的故事。(《三国演义》)
  B.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不!我还是要干下去!”(《子夜》)
  C.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双双与赵辛楣等人一道前往三闾大学任教。他们一行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热情接待和真诚欢迎。(《围城》)
  D.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妻子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根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不停地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便鼓起勇气当面向她忏悔,并表示愿意娶她以赎罪;玛丝洛娃宽恕了他,并请求他向法院疏通减刑。(《复活》)
  由于考查的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因而试题的定位是检查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积累。从试题来看,考查的还是一些比较经典的情节,难度也不大(C.①“往三闾大学任教”是在订婚前;②“热情接待和真诚欢迎”有误。E.①聂赫留朵夫此时没有向她求婚;②当时的玛丝洛娃没有宽恕他,也没有请求他向法院疏通减刑),考生只要读过这几部作品,基本上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与2007年考查内容全部是作品情节不同,2008年的简述题还涉及到了对主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5分)
  (1)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
  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巴金《家》)
  (2)请你谈谈下面画横线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这时,加西莫多重新抬起眼睛去望埃及姑娘,看见她的身子吊在绞刑架上,远远地在她的白衣服里作临死的痛苦的颤抖。随后他又低下头去看看直挺挺躺在钟塔下面的摔得不像人样的副主教,他从心底里发出了一声呜咽:“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
   (雨果《巴黎圣母院》)
  简述题以语段的情景考查对《家》中“一堵墙”和《巴黎圣母院》中“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允许考生只选一题),实际上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加一点理解的色彩而已,只要熟悉这两部作品情节的考生都能做出大致的回答。据评卷点质量分析时提供的数据,选择题的得分率超过90%,简述题的得分率是59%。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命题的意图和试题应有的区分度,同时也反映了一年多来广大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重视程度。
  但是,也有人认为,文学名著的考查不应这么简单,应该扩展到诸如文学形象分析概括和赏析精彩片段的考查上。笔者以为,考查对精彩片段的赏析自然可以,2007年新课程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但考查文学形象的分析概括则甚为不妥,理由有二:一是像上文所列的2008年的试题,它的考查效果已经达到了,再搞一些高难度的试题似无必要;二是高考面对的毕竟是高中毕业生,像分析和掌握人物性格这一类的要求应该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学习任务。再说,文学形象怎么考?除非是打破整个试卷的结构,增加文学类的文本,否则脱离了文本的分析概括,只能让学生去背诵高校的教材。这样的考试与落实课外阅读的初衷就大相径庭了。
  当然,在考查情节的前提下,题型可以有变化,除选择题、简述题之外,也可以增设填空题,以增强考试的信度和区分度。但不管怎么考,都应以考查考生对作品内容的熟知为主。
  可见,文学名著的考查是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以有利于促进和落实学生课外阅读为目的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尤其是文学名著阅读这一部分有一个周全的计划和措施,充分调动、利用包括社会藏书等各方面的资源,以保证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如举办名著阅读讲座、读书报告会、文学阅读笔记交流会等活动,教师应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开设名著导读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和落实对文学名著的阅读。
  (福建省漳州市普教室 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