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研究课文编选 探求编制规律

作者:任范洪




  中国语文课程自建科以来已百年有余,其间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将近千套,研究语文教科书编制的论文、专著亦数量可观。《中国百年语文教科书课文选评》(以下简称《课文选评》)虽同属研究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专著,但它独辟蹊径,从研究课文编选入手,深入开掘百年来语文教科书的编制文化,探求语文教科书编制的基本规律。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毫无枯燥沉闷之感。
  中国的语文教科书,历来是由一篇篇课文(即选文)构成的。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体,无论是把课文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抑或将之视为学习语文的媒介、途径、手段,情形都是如此。这是人们的共识。因此,研究语文教科书就必须研究其主体——课文,研究课文的选择、加工和呈现方式。
  课文须是范文,“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范文的选择和加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科书的质量。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好文章不计其数,但好文章不见得就能入选教科书成为好课文,绝不可以随意地“拣到篮里就是菜”。与普通读物不同,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概括地说,选文应遵循如下原则:1.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2.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3.适合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4.富有文化内涵,题材、体裁、风格应丰富多样;5.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6.符合组元要求,以利发挥单元综合教学效益。
  为加强选文的典范性,使之更适合教学,编者往往要对范文进行必要的加工。从《课文选评》编著者的评介文字看,许多文章入选教材后所以能成为好课文,无一不是经过作者、编者加工润色的结果。
  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才能利教便学,受到欢迎。而作家创作的现成文章大多以成人为对象,很少考虑中小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科书编者自己动手编写课文,或约请作家按要求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优秀课文的产生,或由编者依据选文标准和编辑要求精心选文,恰当加工而成;或由编者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自撰;或由编者依据有关作品、资料改编;或由编者约请作家根据教科书要求创作。这些都对教科书编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教科书的编写实践看,优秀教科书的编者应该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广阔的知识视野,厚实的阅读积累,独特的识别眼光,非凡的衡文能力,高超的文字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非如此是不能编写出令师生满意的优秀语文教科书的。
  有了好的选文,还得有灵活多样的恰当的呈现方式,有与选文匹配的、体现课程理念和编者意图的少而精的助读材料和作业设计。这样,才能发挥课文的最大教学效益。
  1.课文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是百年来教材编制文化的积淀,也是教科书编写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文选评》编著者在研究选评课文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语文课文的呈现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多样的历史轨迹。中国语文课程建科初期,课文的呈现方式单一,采用的仍是旧式文选型的格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位,无所谓单元。民国初期,出现了按课文体裁编列单元的新体例,课文的呈现方式初步实现多样化。从上世纪30年代起,课文的呈现方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一态势更为显著,出现了10多种将课文综合组元的教科书。本世纪初,伴随着新一轮课改,课文的呈现方式在多元、多样化方向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诸如按人文主题、读书方法组元和专题、模块等结构方式。
  课文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是教科书编写的必然趋势,是教材建设充满活力、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材多样化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课文助读设计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博返约的过程,折射出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理念的变化和逐步走向科学化的历史进程。
  助读设计,古已有之。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文选本中,就采用过加注加评或夹注夹评的方法,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读懂诗文,更准确地理解诗文的内容和形式。现代语文课程建科以来,所有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编制科学的助读设计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从《课文选评》选文和研究者的评介文字中,可以看到语文教科书编者在这方面历尽艰辛的足迹。
  如《课文选评》评介的《捕蛇者说》,在1908年始入《中学国文读本》时,并无多少助读设计,只是在文章的佳妙之处,添加连圈,并在顶部加批,供学生吟咏时自去体会。到1953年,该文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后,除有注释外,还在课文后加了“提示”(详见《课文选评》一书中《捕蛇者说》“介评”),这个长达700字的提示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供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参考阅读编者的这个提示,可以更容易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助读设计达到极致,几乎所有教科书在课文前都列出教学重点或教学目标,编有预习提示和预习要求,文下有注释。有的在文中或文旁还编列提示,在文后专文介绍作者并附标准像,在留白处插编有关参考资料(有点类似杂志的编辑设计)。这样的助读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干扰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有违阅读的真谛,不利于学生自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进入世纪之交,伴随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和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实验教科书编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助读设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再编列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预习提示、读中提示,让学生摆脱各种预设框框的束缚,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自主阅读,自己去感受、体验,从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提示、注释力求少而精,简明扼要,给学生留下自学、探究的空间。
  当然,编制既体现阅读教学规律,又适合阅读教学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助读设计,还需要教科书编者在实践中继续加以探索。
  3.课文需要与之匹配的练习设计,但练习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光靠教师教是培养不起来的,还得靠学生的语文实践,靠学生切切实实动口、动手、动脑去“练”。“练”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要求,也要有指导,就得设计出一套“练”的方案和题目,这便构成了与课文紧密相关的作业设计。
  纵观百年来的语文教科书可以发现,课文作业设计同样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博返约的过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最早于1923年7月入选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中学国语文读本》,其时文后并无练习。现在能找到《故乡》一课的最早的练习题,出自宋文翰编著的《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册(1937年7月出版)。练习题有四道,均为思想内容理解题。此后的教科书编者在选入该文后,又增加了少许句意理解和词语揣摩方面的习题。1992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颁布后,教科书编者为全面落实大纲提出的读写听说方面的训练要求,进一步增加了作业量。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练习“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编者设计的练习因此大为减少。有的教科书编者在《故乡》一文后仅安排了四道“探究·练习”题,第一题为整体感知题,第二题为语言揣摩品味运用题,第三题为多解创意题,第四题为记忆积累题。上述四题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统一、融合在一起,在知情义结合上设计练习题,兼顾读写听说诸方面的能力训练;既有基础性,又有启发性和探究性;既有一定的量,又难易适度;真正做到了“少而精”,课文的作业设计因此“眉清目秀”。
  《课文选评》对选评的课文,大多选用最初的版本,对早期教科书的课文,特别是编排有特色的课文,采用照相制版的方式精心制作,力图最大限度地反映课文的历史风貌,这也成了该书的一大亮点。
  (江苏省泰州中学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