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论“长文短教”与“短文长教”
作者:王家伦
一、前提——目标优化
林林总总的对语文的口诛笔伐中,有一种说法颇引人注意,这就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程序的批判:一上语文课,无非是在解题、读生词、分段的基础上分析写作特点和中心意思,怎不令人生厌!
真令人惊诧莫名!
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如是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所谓“工具性”,具体体现为对“知识和能力”的把握,就是所谓的“文”,一般来说较为显性;所谓“人文性”,具体体现为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这就是所谓的“道”,一般来说较为隐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并使两者结合。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不同的文本都有与众不同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这就是文本的写作特点和中心意思。教师通过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尤其是读写)能力,这就是“文”;教师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就是“道”。如果离开了对写作特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语文课怎么进行?“对话”活动怎么开展?也就是说。如果语文课置写作特点与中心意思于不顾,那还是语文课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备课时要学会从不同的维度归纳写作特点与中心意思。之所以“多维”,是因为任何一个文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如鲁迅的《药》,其写作特点有“两条线索”“侧面描写”“社会环境烘托”等等;其中心意思既可理解为“批判人民群众的愚昧麻木”,也可理解为“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多维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从“文”“道”双方考虑,设置教学目标了。
从教学目标的“量”的角度考虑。目标的设置应该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也就是说,一个课时最好只设置“文”“道”各一个目标。
如此,就做到了“教学目标的优化”。
二、“长文短教”要舍得“忽略”
上文说过,阅读教学的改革,从“量”上入手的较多。课本(包括读本)越来越厚是现实,从课文与规定课时之间的关系来看,根本不可能用多课时解决每一篇课文;然而。从阅读能力培养的效果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还远远达不到举一反三的需要,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还必须尽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文本。这样一来。课时不够的矛盾就愈加突出。于是,加班加点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可以这么说,按标准规定的周课时数授课的学校难以寻觅,课时数乘以二,似乎还是“小巫”。教师累,学生疲,就这样恶性循环着。
为解决这一矛盾,一些有识之士致力于“长文短教”的研究,有认为应“优化目标设计”“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作业设计”者,有认为应“紧扣文题”“品析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者:也有提出具体方法者,如:“解析题目法”“中心突破法”“举一反三法”“标题法”“读写结合法”“归类法”“逆向思维法”。
然而,以上研究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认为,“长文短教”的关键是大胆“忽略”。“确定‘长文短教’作为一种方法,基于我们对母语学习规律的认识:作为母语学习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绝不是零起点,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了解课文的条件;于是,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学生最困惑的那些少数问题。”就是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忽略一些内容是完全合理的。
怎样“忽略”?用一个课时解决一篇无论多长的文章。上文说过,拿到文本后,首先从不同的维度归纳写作特点与中心意思,在此前提下考虑可行的教学目标;接着,分析学生最需要达到的是哪一组(“文”“道”各一)目标,将之定为教学的围绕物;然后,围绕这组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并完成它;至于其他,可以暂时不顾。如要求一课时教完《祝福》,从文本的写作特点与中心意思出发,可以考虑从“倒叙”“叙述人称转换”“肖像描写”“语言动作描写”“环境烘托”“封建礼教吃人”“人物形象”等等设置教学目标;其次,考虑到这篇小说“叙述人称转换”的特点学生接触较少,可以将之设置为该课时的“文”的目标,至于“道”的目标,则可以从“封建礼教吃人”角度设置;然后,围绕这一组目标进行以课时为整体的教学活动。至于“倒叙”“肖像描写”“语言动作描写”“环境烘托”“人物形象”等,可以“忽略”,直至终了。当然,这里所谓的“忽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抛弃”,而是“寄存”,教学其他课文时如涉及到该点,可以再度“捡起”;同样,为完成本目标,也可以利用教学其他课文时所“忽略”的内容作为“旁证”。
同理,也可以用一个课时解决数篇文章。只要能抓住它们的“共性”设置目标即可;当然,也可以就某一目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总而言之,“达标”就是完成任务。
三、“短文长教”要善于“拓展”
上文说过,“怎样对一篇短文章进行‘充实’,又是一个棘手而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怎样“短文长教”的问题。
(一)“补充式”“短文长教”
江苏徐州铜山县新区春晖中学尹丽丽老师提出“长文短教”“补充式”,笔者认同她的观点,但还想议上几句。
即使是短小的内涵不甚丰富的文章,也应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只能是一组,(“文”“道”各一)将其余的“忽略”,千万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学深学透。因文本内涵不足用不了一课时怎么办?就应该向文本外拓展,将出现在其他文本中的与本目标紧密相关的内容引进课堂,起“旁证”作用;更可以从记忆中搜寻以往“长文短教”或“短文长教”中被“忽略”的内容,一方面起“旁证”作用,一方面不至遗漏一些课本中的重要内容。当然,这对教师而言,又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延伸,围绕教学目标的拓展延伸。
(二)“分解式”“短文长教”
有时有这样的情况,因手头资料紧缺或其他原因,需要多课时教读一篇篇幅较小但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如:
山的呼唤(琼瑶)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