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寻找课文中的“穿帮镜头”

作者:刘 影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一首诗如此之长,学起来对普通中学生而言是相当枯燥的。通常,教师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全诗内容再强调一下语言点就算学过了,但这种走过场式的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后来,我重上此课时调整了教学思路,用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一般认为该诗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但我发现诗歌中有一些细节失真。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究竟有哪些“穿帮镜头”。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家仔细研究课文,认真思考、讨论,最后筛选出如下“穿帮镜头”。
  1、刘兰芝既然“生小出野里”,为什么她的嫁妆(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那么多?
  2、刘兰芝被休之后,不仅县令家派人提亲,而且太守家也派人提亲。古代一个女子被休之后,应该是身价剧贬才对,怎么会身价倍涨呢?
  3、焦仲卿在自尽前曾对焦母如实禀告过其自尽的想法,并于当晚在家中庭院“自挂东南枝”。作为焦仲卿的母亲,面对儿子自尽的念头,难道不会阻止吗?起码当天晚上应该监视焦仲卿,不应该让他在院子里上吊。
  我对学生说,这三个细节真的是“穿帮镜头”吗?大家再想想。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解决这三个问题。
  十分钟后,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答案,纷纷举手回答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生是这样解决的:课文中有刘兰芝自述“十六诵诗书”,其母也说女儿“十六知礼仪”,可见,刘兰芝确实有着良好的教养。因此,刘兰芝后来对焦母说的那段“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的话更像是一种谦辞,但这更加说明了她“知礼仪”。因为,如果她真的“生小出野里”,那么以焦母的势利,当初怎么会同意儿子娶刘兰芝?刘兰芝若真的“生小出野里”,县令家、太守家后来又为什么会向刘家提亲?所以刘兰芝家境应该是很富裕的,这就不难解释她的嫁妆为何会有“箱帘六七十”之多。
  这个问题经学生这样解释,大家都很满意,连当初提出疑问的同学也心服口服。
  第三个问题也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解释。
  一学生从焦仲卿的性格人手,分析说焦仲卿性格懦弱,焦母深知儿子性格,仅仅把儿子要自尽的那番话理解成一种气话,并没当回事。因此晚上也没监视焦仲卿,未能阻拦住他自尽。
  另一个学生从焦母和焦仲卿的隔阂上解释这一问题。焦母和儿子有着严重的代沟,她与儿子没有真正的沟通,不明白儿子的真正需要和想法。在焦仲卿说出自己想自尽的打算后,她不是没阻止儿子,而是以她的那套“汝是大家子,慎勿为妇死”的封建伦理观来劝阻儿子,并对儿子诱之以色,作出“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的保证。她以为这样一劝,这样一诱,儿子便会彻底打消自尽的念头,因此对焦仲卿全无防备,悲剧依然发生了。
  三个问题圆满解决了两个,只有第二个问题解决不了,有学生认为刘兰芝被休之后反而大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其“漂亮”“知书达理”“多才多艺”,但这种解释并不能让提问题的学生满意。
  最后我给了学生一个说法:这个情节明显是不合情理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孔雀东南飞》的形成过程有关,《孔雀东南飞》最初可能是依照真人真事写的一首并不算长的叙事诗,但在民间长期的口头流传中,善良的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加在了这个故事中,让这个故事变得越来越长。如刘兰芝这么温柔,这么好,却被焦母蛮横地休掉,这激起了人们的义愤:你焦母有眼无珠,休了刘兰芝,我偏偏要你看看刘兰芝的魅力。于是衍生出县令家和太守家求婚的系列情节。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就在于它相对于生活而言是一种再创造,不必完全遵循生活的原貌。
  这个解释还算让学生满意。到此为止,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