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作者:柳咏梅

班交流。
  1、语言生动美点
  A、用词独具匠心(例句略)
  B、有诙谐讽刺效果(例句略)
  归纳:作者不动声色地用看似平淡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深刻的韵味,将人物形象进一步凸显;同时含蓄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嘲讽态度。
  2、情节设计美点
  情节的波澜起伏,离不开相关要素的设计和安排。
  学生先自己寻找,然后参加小组讨论,发言时用这样的句式:“故事里如果没有……,就会……”引导学生理解情节设计的精妙。
  教师可以对信、船长、换船、“我”对情节的作用作适当点拨。
  归纳:线索要素的安排。可以使文章产生悬念,增强情节的跌宕起伏,一定程度上深化主题。
  3、人物形象美点
  文章通过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尤其是船上遇于勒以后的文段,很有镜头感。
  请学生找出描写主要人物的语句,咀嚼回味该语句的魅力。
  归纳:镜头式地呈现人物。对人物进行精描细画,使人物真实地生活在读者生活的当下,形象更加可感。
  4、景物渲染美点
  引导学生用赏析语句的方式来体会这一美点。主要分析、理解两次写海面的作用。
  归纳: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通常起到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衬托心情、推动情节的作用。两处写海面既与故事情节合拍,又巧妙地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过渡:我们了解了故事情节,也充分讨论和欣赏了作者的高超的创作艺术。故事就要结束了。当确认了眼前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时,大家都不说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是有波澜的。他们各人会想些什么呢?
  三、默读“心理”,体验角色
  (此环节借助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做有善心的人)
  1、揣测人物心理,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根据第47段内容,“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试揣测人物会想些什么,并说出依据。(要顺着文脉,要符合人物性格)学生先思考,后交流。
  2、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第42、43自然段,分析并理解若瑟夫的言行。
  3、体验角色:如果你是若瑟夫,你愿意带于勒回家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讨论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同时也是在做心灵选择题)
  教师强调:愿不愿意带回家和能不能成功带回家,是两个问题。我们要做一个有善心的人。
  过渡:不论我们愿不愿意,你知道作者的希望是怎样的吗?他仅仅是揭示一个关于穷人的社会现象吗?作家是通过作品来表达他对这个社会的现实的关注和未来的期待的,那么,借这部作品,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哪些期待,请把它们找出来。
  四、理解作者,感受情怀
  思考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用第三人称而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此环节意在理解作者的精心设计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一般说来,第一人称可以给人以真实感,也更便于抒情、议论,本篇小说用第一人称除了有这样的基本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在“我”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愿望,这是莫泊桑深厚的人文情怀的表现。
  读懂作品,首先要理解作者。下面先了解作者莫泊桑的一些情况。(资料链接:莫泊桑的生平及创作经历)
  过渡:当我们读这部小说时,就好像在听莫泊桑跟我们叙说他自己家的故事,这样的效果源于他采用了第一人称。我们来理解作者用第一人称的目的。
  若瑟夫,是故事的叙述者,更是一个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记录并感受成人世界真实面目的人。从题目“我的叔叔于勒”我们读到的是亲切、亲近,从“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我们读到的是他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对亲情的强烈呼唤,这与冷漠、唯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形成强烈的对比,儿童对人的评价与成人以利益为先的评价标准产生了碰撞。只有在碰撞中才会有进一步的选择和取舍。在全家甚至全社会都以金钱作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时,“我”拥有真诚的怜悯心和正义感,这应该是作者特别的用心所在。作者借“我”的眼睛展现了父母生活中、情感上、灵魂里都处于穷困境况的现实,更借“我”的心理表达并希望人们要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灵魂,不要失去做人最基本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心。只有认识到作者的真正用心,才能真正读好、读懂这篇小说。
  五、收束全文,回味精美
  1、回味故事的精美
  概括文章情节设计的巧合及其中表现出的作者的高超的创作艺术。
  2、享受真情的美好
  引导学生要拥有真情和善良,呵护亲情,享受亲情。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莫泊桑的其他小说,体会其小说的艺术特色。用点评法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