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语文高考“怎么考”

作者:潘新和 郑秉成




  阅读,我们不但要读古代、现代经典,还要读当代的作品——时文,最终是写出自己的作品。写出自己的作品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读古代、现代作品,是为了更好地读当代作品。阅读能力最终是体现为解读当代作品,对当代作品作出自己的评说,阐明自己的创造性见解。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从纷繁的文字信息中筛选、处理、加工、反馈信息,学会如何以文字与他人进行信息沟通、交流、互动。
  为此,我们生造了“时文评说”这个概念,作为一种文字交互方式的名称。这应当成为今后语文学习和语文考试体现语文能力目标效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在文章(资料)上做文章”的写作方式,是将来工作、学习中最常使用的写作方式。它是一类表达形式的总称。以下几种写作体式——题型可供参考。
  
  一、“申论”题型解析
  
  “申论”是2000年起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专用文体。“申论”,即“申而论之”,取申述、申辩、论述和论证之意。是由命题者提供一批有一定相关性但内容比较芜杂的信息,一般有较大的文字量,要求考生阅读后进行归纳整理,在预设的语境中,先形成一段或数段概括性文字,再按给定的题目和要求写出给特定对象阅读参考的议论性文章。“申论”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2007年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由于2007年“申论”试题“给定资料”相当长,无法全文引用,只摘录其中“做答要求”如下:
  1、根据“给定资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30分)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2、“给定资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资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15分)
  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
  3、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
  (2)根据“给定资料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
  4、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超过200字。(10分)
  (2)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15分)
  5、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3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全文不少于800字。
  由上述资料可以得出“申论”命题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国计民生。“申论”给定资料和做答要求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且交互性、针对性很强,是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给予关切与回应,较好地体现了写作的社会性、应用性功能。
  2、符合写作规律。这是一种仿真性的写作,和真实写作的程序基本吻合。只是将一般写作时的搜集资料,改为命题者提供资料,整个运思过程和论说性的写作思路一致,较为全面地考查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我们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过分人为化、考试化很不相同。
  3、属于职业写作。所检测的是作为公务员将来工作中需要的写作能力,写的文章是提供给领导或相关部门的参考意见,是一种真实写作,直接体现了考生的工作能力。它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考得好,势必业务能力也就强,是一种高效度、高信度的考核,也是具有高难度的。以这“三度”来保障区分度,可见只考作文(大小作文)不也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吗?
  4、题型时常变化。有概述(历年具体要求也不一样),建议,指出错误并说明原因,谈谈对某一情况应从哪些方面评价,说明做法的目的意义,解说某些概念的含义等等。一般是两点要求,但2005年竟多达四项要求(第三项包含两个要求)。这就避免题型的僵化,不易作模式化训练,测试的就是“语文素养”。这一点对语文老师改变“题型不变”的观念应该是有所启示的,也应该有思想准备。在素养教育背景下的考试,本来就不应该有固定的题型、赋分等,
  5、阅读文字量大。字数是逐渐趋多的,多的时候近万字,2007年也达到近7000字。这就对考生提出了快速阅读、理解并准确归纳的要求。这符合信息社会对海量信息进行迅速处理的要求,体现了时代性需求。在语文教学中自然需要精读,但也需要学会“速读”。迅速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十分需要的语文能力。
  6、注重概括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检测。这就是高校和社会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不要以为基础教育学的基础就是一般写作技能,认为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不是基础教育的目标,对中学生议论文观点创新要求过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如果青少年时期不培养他们的言语想象力、创造力,他们一生就将失去这些最宝贵的能力。这也提出了基础教育如何和社会需要的高效的语文能力接轨的问题。
  7、有特定的身份和明确的交流对象。作者的“身份”是秘书、联合调查组、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等,文章是写给负责同志、政府部门、社会民众等看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以往中学作文都是既没有主体意识,也没有读者意识,可以说把写作完全视为一种书面语训练,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种伪写作。“申论”写作告诉我们真写作应有特定“语境”设定,这样才是真正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不看对象的胡乱写。考试虽然是一种虚拟性写作,也应该是有具体读者在场的。
  自然,高考不必考“申论”,但是这种题型是可以借鉴的:提供若干则有联系也较为纷杂的原始资料,模拟自然情景下的写作运思活动:先进行简要的归纳、概括、说明,再按照一定的要求,以特定的身份,在某一方面阐明建设性的意见,与特定的对象进行交流。这检验的是实用写作的基本能力。
  
  二、“新闻评论”题型解析
  
  第二种可资借鉴的是新闻评论的写作。新闻评论有的也称为新闻分析,是报纸上常见的一种新闻文体。一般是针对报纸上的某一则新闻发表评论,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交互性。报纸上的新闻评论有两种:一种是以单篇形式出现的,只发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