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2008高考: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文化方向
作者:卞光武
末民初还出现一反传统的时事画刊;年画是消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等等。考生在这篇文章中可以获取木版年画的特点、使用、功能和待遇等比较集中的信息。
(2)高考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性。高考所选阅读材料既有给定的硬文化信息,又有作者对软文化内涵的研究。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外在美和内涵美都有认知,知其所以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后人进一步发掘,那些记载着专家或作家们思想成果的文章往往能够进一步揭示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提供给学生阅读的理想材料。2006年北京卷的《天坛之美》,作者先描绘天坛外在高、圆、清的硬文化特点,再探究天坛软文化的意境和内涵。作者认为天坛的“高”是“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天坛的“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天坛的“清”“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总之,“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读了这样的文章,学生就会由表入里地对天坛这个传统文化的代表建筑有很深入的了解,认识了传统文化的外在美和内涵美。
另外,在选材上应该选择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影响又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事物。而不宜选择那些纯事理性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往往比较抽象,单就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言无可非议,如果着眼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没有普及意义了。阅读材料使传统文化情境化,会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和意境中接受熏陶。
3、高考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标考查
高考语文能力与素养的考查目标是多层的,高考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文化考查目标也应该是多层的。比如:
(1)传统文化的知识运用。2008年除了继续考查重要作家作品、古诗文名句名篇等传统文化的知识外,考题多把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阅读理解的语境或背景,考生在阅读和答题时也常常需要运用个人积累或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2008福建卷17题要求为学校举办“端午节晚会”的节目主持人写开场白。有关端午节的知识非常丰富,如端午节的得名,纪念屈原的由来,包粽子、戴香包、挂艾草的习俗,打马球、赛龙舟的游艺活动等等。答题时要根据题意,有侧重地选择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表达。如果选择有关屈原的内容,考生就可以这样回答:“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
(2)传统文化的意境再造。近几年的语言运用题也注意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其中以湖北卷第21题最具代表性。题目以我国传统生活中采莲习俗为考查内容,阅读材料是唐诗《采莲子》。题目要求说,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句的镜头已写出,如第一句为“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要求考生参考前两句写出来的镜头续写后两句诗的镜头。为一首诗写两个镜头,即为既有的诗意描写意境,属于文学再造。青年男女采莲嬉戏的习俗在古诗词中多有歌咏,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现代人朱自清也有这方面的描绘。考生要联系这些,体会其中的意境,想象《采莲子》中青年男女嬉戏的场景,刻画出人物神态动作的细节,贴合诗意。这种意境再造,考查了合理想象的能力,更是考查鉴赏传统文化意境美的能力。
(3)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究就是与语文能力相结合,是考生运用所给阅读材料和个人储备的综合,是已知传统文化现象的多方联系,进而创造性地认识、由表入里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2006年北京卷第17题“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原文《天坛之美》中并没有“十万株树”的内容,考生必须根据原文“‘清’……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等内容,再联系传统文化中松柏、银杏等树的常青、长寿等寓意,综合各种信息,弄清内在联系,才有可能形成一个答案:十万株树与“清”关系最大,大面积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感,有久远之意。
总之,高考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以考试的形式对考生进行一次传统文化的文人熏陶,让学生在答题中认识、探究传统文化的美,同时引导中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这些努力,使学生认知传统文化,做到文化认同,产生文化自信,从而自觉地承继我们的传统文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