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有效生成与文本细读

作者:寇永升

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对句中的“捧”和“挂”这两个字他像是怕读错了似的不敢读,吭吭哧哧了半天,我就问:“怎么,你怀疑有什么字印错了吗?”他说:“老师,大师们带着古画新画送到欧洲去展览,他们应该是乘火车或轮船吧?那他们一路把那些画捧在手里,他们累不累啊,上下车方便吗?”惹得学生们大笑不止。这真是一个幼稚而可笑的问题,我事先还真没想到。于是,我就请其他同学发言讨论,学生甲说:“既然是古画,那就是珍贵文物,我在上海博物馆看过国宝《清明上河图》展出,队伍都排到广场上去了,好不容易挤到里边,距离十米以外观看,安保比顾客还多。而且刘海粟、徐悲鸿等人所作的新画也是价值连城的,‘捧’字写出了文物的珍贵和他们的小心翼翼。”学生乙说:“‘挂’字好说,美术作品在展览中都是挂在墙上的。说明徐悲鸿等艺术大师所到之处亲自布展。悬挂所带来的艺术珍品……”这时如果老师说“很好,真会动脑筋”“不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谢谢你,让我们分享了你的阅读理解成果”……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故而我就针对学生的回答作了必要的补充和说明:“捧”,本义是“用双手托”,但是这个词往往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有奉承人或代人吹嘘的意思,还有过于自视珍贵的意思,在这个语境中意在讽刺送去主义者的媚态:实在拿不出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去送人,就只好拿着我们的国宝、我们的艺术珍品、我们的文化遗产的菁华到欧洲强国那里去炫耀,自视为很珍贵,捧在手里,而又对外国列强毕恭毕敬。看人眼色,低三下四……当然不是批评讽刺徐悲鸿等艺术家,而是针对这种现象。针对送去主义。而“挂”则写出了送去主义者的炫耀之态,“挂”本义是说美术作品展出时挂在墙上,这里则是词类活用似的借用,用意主要在于讽刺。
  对话并不意味着无序与混乱,教师更不能没有立场和是非观念,眼下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无论对错都给以褒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显露出不成熟的世界观或人生观或已有成见的欠缺,往往对于教学问题的思考处于感性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他们的生活阅历以及早已习得的知识不断转化为新的认识,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也就不是有益的生成。
  没有回避问题,不停留在浅层的表扬上,而是抓住学生提供的这个机会有效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使“我要学”落到实处。
  总之,只有师生对文本的积极深入地研读,师生广泛而深入地进行对话,课堂上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