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老子谈“善”的智慧链

  





  讲到人际交往,中国人最讲究“与人为善”了,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中的“善”,这其中也有老子的智慧积淀在其中。老子在人际交往中最讲究“善”的智慧了,在这方面有相当多的论述。如果把这些智慧串连起来,就是老子留给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善”的智慧链,对于现代交际非常有价值。这里我谈四个问题。

  “善”字智慧果

  我们的观众一定很熟悉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2章)“已”字,有的本子作“矣”,“已”通“矣”;恶,指丑。这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么也就知道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么也就知道不善了。老子揭示了两大问题:一是美和丑(恶)的问题,美是正面,丑(恶)是反面;一是善和不善的问题,善是正面,不善是反面。但是两者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一方,也就没有另外的一方。

  确实,在老子看来人际交往中有道,有大道。那个道、大道中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善”。老子很喜欢讲这个“善”字,《老子》一书中,我们随便翻看一下就会发现,老子好多地方都用“善”这个字。

  那么什么是“善”?中国的文化很厉害很深厚,以前大学问家都讲究读书先从认识字开始,大家说这不是废话吗?不是,这里的道道很深,这不是像小孩子那样认字,而是深刻地了解这个字的结构来历,文化的内涵,以及它的历史积淀。

  《老子》只有五千字,但是“善”这个字以及“善”的理念,在书中频频出现,这就该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了。那么“善”字里有什么道道?我们先来看这个字的结构。“善”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羊”字,有“羊”在,就大有文章了。这是为什么?

  中国人对于羊十分审美,羊被看作吉祥的、美好的。大家可以想想有羊的字,比如“美”字,一想就出来了,字里不就是有羊嘛!美和羊就有关系。不过很有争论,有的说是“羊、大”为美,有的说是“羊、人”为美等,但是我想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先民对羊的审美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构成要素。

  你看,羊的样子特别温顺,羊的颜色特别洁白,羊特别能够合群。所以那个“群”字里就有羊,就这样根据羊的特性造出来的。狗就不行,所以有句话叫“狗咬狗”,人们从来不说“羊咬羊”,所以“独”字就是根据狗的特性造出来的,不就是用上了那个反犬旁了吗?你看汉字里面的学问还真得很多!

  大家再想一想,羊的肉特别鲜美,一说到吃火锅,涮羊肉,大家嘴里就会有美滋滋的味道。另外,羊的皮可以御寒,还有它的毛有用,现在大家都穿羊毛衫。还有啊,我们的古人真了不起,观察、联想特别有意思,小羊羔吃奶的时候是跪着吃妈妈的奶的。人们一看,心里很触动,这多孝顺,多有情意,多有道义啊!这里的内涵太深长了,所以大家想那个“义”字,繁体字作“义”,里面有“羊”啊!人们常常说“狼子野心”,从来不说“羊子野心”,就是羊没有野心,而是善良之心啊!

  我们的祖先发现羊不仅有外美,还有内美,就把羊看作吉祥物,看作有仁、有礼、有义、有美的吉祥物。你看汉代的字典《说文解字》上就这么讲的:“善,吉也。”善就是吉利,就是吉祥。一到羊年,大家写贺辞“吉祥”,有的人写成“吉羊”,没错!相反显得很有文化底蕴,因为我们的祖先就这样写的,因为“羊”字也用为吉祥的“祥”字!

  所以“善”,有吉祥的意思,还有妥善、好好的意思,有成功、成事的意思,还有善良、品德好的意思,还有善于的意思,等等。

  我们会豁然开朗了,明白为什么老子特别喜欢用“善”字,为什么老子讲人际关系时处处强调“善”。我们可以初步体会到:呵,老子是让我们在交往中处处能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处处要用“善”去处理人际关系,要善始还要善终,最后要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获得“善”的结果,那就是吉利,吉祥,大吉大利啊!当然这是初尝老子的智慧果,下面还要深入地谈。

  处理关系重视“善”

  我们现在来看看《老子》说的“善”的理念,解读一下其中的智慧。我们这里选择几条重要的说说。

  第一条,人际交往要从善出发。

  老子教导人们,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2章)在善与不善上面,老子当然要人们追求的是正面。老子说的是很有哲理的,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就是这样,除了智力上有障碍的,人人都不会太傻,都分得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人啊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使坏,作弄人,骗人,害人,损人,因为对方就算是最笨的人上过几次当,受过几次骗,都会觉醒过来,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你一定要从“善”出发。

  比如大家知道的那个《卖拐》的小品引人大笑,大笑以后,还可以反思一番。先是巧舌如簧地卖了拐,再是天花乱坠地卖了轮椅,再到后来行骗就麻烦了,因为人都不是傻子,而你要骗人又得挖空心思,还只是为了那么一点蝇头小利,那活得多累,多没有意义啊。这个小品很有生活气息,今天类似这样的“不善”之事、“不善”之人太多了。这个小品也很耐看,因为在深层就有人际交往的一些道道在启发你。

  你再看商家们,有卖大头奶粉的,有卖死母猪肉的,有卖死母猪肉做的肉松的,还有卖含苏丹红调料的,等等。你自己以为高明,善于“骗”,但是“不善”终究会被识破。在商家与顾客的人际交往上,你的“不善”必定会被识破的,会应验老子的话,天下都会知道什么是“不善”,到时候就是恶有恶报了。

  第二条,人际交往要善于付出。

  老子说:“夫唯道善贷且成。”(第41章)“贷”就是施予、给予;“善贷”就是善于施予、给予。“成”就是成就。这是老子的大智慧,人际交往之道也要善于施予,善于付出,善于成就别人,因为道就是善于施予而成就万物的。当然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今天我们说人际交往中的双赢,就是这一理念与智慧的延伸。

  帛书乙本作“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如果照这样来解读,那么我们又可以学到人际关系的又一智慧,即与他人交往中要“善始且善成”。

  第三条,人际交往要善言、行、数、闭、结。

  在《老子》第27章中,老子说了很多的“善”,如果我们能悉心体会,巧妙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去,是可以增加很多的智慧的。

  老子说:“善言,无瑕谪。”(第27章)谪,是指责、指摘的意思。这是说,人际交往中要善于说话,没有差错让别人指责。这句话也有人认为要善于“行不言之教”。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第27章)这是说,善于走路的,不留下痕迹。这可能包含有古人对于行走的一种理想。有个古代例子,《庄子》里传说他能乘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十五天后回来。这不是“善行,无辙迹”了吗?今天我们实现了,大家坐飞机不就是这样的情况吗?如果我们演绎开去,那么在人际交往中也要善于处于无阻无碍中,就像乘风而行,飘然洒脱,不留下败迹。比如我们要攻打一个城市,把人际关系搞好了,双方和谐了,不开炮打仗了,那个城市完好无损地解放了,不就是“善行,无辙迹”?

  老子又说:“善数,不用筹策。”(第27章)老子说,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难道不是吗?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东西不是筹策能算得清楚的,比如友谊、恩情、亲情你能用计算机算得出来吗?只有心,才算得明白。

  老子说:“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第27章)这是说,善于关闭的,没有用门闩,却谁也打不开。你看,比如今天宾馆里的自动大门,人来了就开,人走了就关,不用门闩,关得紧紧的,不就是这样吗?当然这大约是老子当时想象不出来的。如果演绎至人际关系的紧密上来,那就像这样,虽看不到像门闩一样的东西,但是别人开不了,拆不开。

  老子又说:“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第27章)老子说,善于打结的,没有用绳索,却谁都解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没有一条有形的绳子来拴在一起,但是让别人怎么也解不开来。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演绎,各人还可以有各人的会心之处。

  第四条,要“袭明”,善救人、救物。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都是《老子》第27章里的话。这一章特别有意思,都是讲的“善”。最后老子又说了一段话,精辟得很:“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27章)

  老子说,因此圣人总是常常善于救助人,而不抛弃别人;常常善于救助万物,所以不废弃万物。这就是“袭明”。什么叫“袭明”?解读者说法不一,有的说“袭”是承袭,有保持或含藏的意思,“明”是指了解道的智慧。“袭明”就是含藏着“明”,翻译成“保持明境”。(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有的说“袭”是二重的意思,“袭明”是两方面光明。我认为,“袭明”可以解读为承袭道而带来的明智、智慧。

  大家觉得,这是太理想化了,当今还有这样的人吗?其实当代依然很多。我从媒体的报道中就获得很多这方面的信息,比如遇到天灾大家就纷纷慷慨解囊,比如有的人真诚地帮助患了艾滋病的孩子上学读书,有的自己收入不高但收养了许多孤儿,等等。

  我们再来举个当代人的例子,今天大家如果到许多学校去,常看到以田家炳先生(1919-)的名字来命名的大楼、活动中心等。这是怎么回事呢?

  田家炳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是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田氏塑胶厂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还是著名的大慈善家。他干实业以“德、诚、信”为本,取得了大成就,被称誉为“香港人造革大王”,拥有实力雄厚的“田氏王国”。他的人生也是积小善而至于大善的大成功,称誉为当代的大慈善家。我们如果用老子“善”的理念来解读,那么很有启发。

  田家炳在积累了大量财富以后,于1982年在香港注册“田家炳基金会”,拿出自己全部资产的80%,累计捐出资金超过10亿元,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娱、交通等公益事业。比如他十分关心中国的教育事业,他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繁荣昌盛,先进的科学是最大的推动力,而科技的进步,实有赖于普及教育。”在香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多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岭南学院他都曾有巨额捐款。在台湾,他捐出5000万设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推动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在英国伦敦剑桥东亚科学历史图书馆,他捐赠200万港币兴建田家炳堂。在中国大陆的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独资和捐资襄建的项目。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老子说:“夫唯道善贷且成。”(第41章)大家想,田家炳不就是遵循“善”道而行吗?不就是从“善”出发,而达到“成”的吗?不正因为有一颗善心,便有如此多的善举吗?在如此多的善举中,他又善于一次一次付出,而且是巨额付出,但是他却深刻地体味到“施比受更有福”。

  他的一些细节也感动人,其子田定说:“我爸爸非常克己,生活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他对物质不但不追求,甚至还刻意防止物质对他的引诱。”据说,每月用钱不超过三千,这在香港是低限生活了。一双皮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以后,为了信守捐资助学的诺言,不顾香港地产低潮,毅然将自己居住了37年的花园洋房,以5600万元卖掉,而转租了130平方米的公寓房。田家炳先生说:“这5600万元的买价,足以资助20所中学,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的朗朗悦耳的读书声,我觉得经济效益应比自己住好上几十倍,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质上的享受要好得多。”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又可以读到他的诸多的“善”。

  一是,听到他的言说,马上可以知道这是“善言”。他还说过与实践过自己和前人的许多人生的“美言”、“善言”,比如“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留财于子孙不如积德于子孙”等。

  二是,看到上面他善行中的一连串数字,比如80%、10亿元、5000万、5600万等等,表明他在办慈善事业上的“善数”,正如老子说的“善数,不用筹策”(第27章)了。因为这些统计数字后面,是难以用古代的筹策或今天的计算机来统计的,比如他付出的爱心、心血、精力,再比如这些慈善事业给多少人带来多大的幸福,又怎么能用数字说明得了呢?

  三是,他这样心系公益慈善事业,也正是老子说的“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了。没有约定,没有契约,但是他把自己的善心、情感联系在这一慈善事业上,几十年来系结得越来越紧密,不可解开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一取一用,一来一去,在互动中联动,虽然没有“绳结”可寻,但是这个“善结”是不可解了。

  四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善人。田家炳对于国际小行星命名中心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多家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聘为荣誉教授,获得众多城市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英国女皇颁赐MBE勋章等等殊荣,都看得很淡。他常常这样说:“社会是由无数小我组成的、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都有赖于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分工合作共同提供。我的涓涓贡献,只是稍尽回馈社会之责任而已。”在淡淡的话语中,有着令人值得回味的东西。

  大家可以体会这些当代人的事例,再深入地回味老子的这些关于人际交往的“善”的道理,必定会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智慧的光辉!

  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

  人际交往就是人和人的交往交际,人有各种各样的人。老子很智慧,他纲举目张,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善人”,一是“不善人”。

  这很有意思,社会上这么多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种职业的人,不同档次的人,都被他纳入这种两分法之中。这是一种智慧,即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繁复的现象来个返朴归真。

  我们知道孩子喜欢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往往不以为然,认为不成熟,看问题太简单了。其实,孩子的问题不简单,他们抓住了根本。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一个单位的领导、同事换单位了,走了,大家想念他就会说:他是个好人。大家把其它许许多多的情况都省略了,就归结为一个“好”字,一句话“好人”。相反,那个人干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大家心里恨他怨他,就会说:他呀,他不是个人!-你看他不仅不是个好人,甚至连做人都不配,那么是什么呀?是骗子,是棍子,是恶棍,尽使坏!一句话是坏人!

  事实上,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最后还是落实到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还很有意思,人死了要根据他生前的品行给他起个谥号,大都很严肃,并不像以后的人,人反正已经死了都说好话了。比如有表扬的,历史上叫“文”、“武”什么的,比如汉代的文、景、武帝都是褒扬的,是“善”的。当然还有表示同情的,如哀帝啦,等等。另外像灵帝、炀帝等都是批评的,是“不善”的。你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区别。

  这样一来人际关系就变得很清晰了,根据老子的智慧来推论,那么有三种交往:一是善人与善人之间的交往,一是不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交往,一是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交往。“善”与“不善”天下人自有标准的,天下人都会知道的,那么“善人”与“不善人”天下也自有标准的,天下人也都是明白的。

  我们举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今天老百姓对于看病很有意见,对于药的价格很有意见。有记者去暗地里调查几个大城市的医药情况,比如一个普通的喉咙疼、头痛的感冒,普通的药能解决,有的大医院却要给你开出一大堆药,高的要300多元,还给你配藏药、进口药什么的,还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是也有医生很好,低的只要15元钱的药,嘱咐你多喝些开水就解决问题了。现在有的医院、医生拿回扣、拿红包,专门等着“宰病人”。再比如说,可以用B超解决问题的,为了赚钱要你去做CT;有的可以不开刀,为了赚钱,为了练一练手术刀,就来个切除。你说这是善心、善举吗?你说老百姓是傻子?不,人人都心知肚明,哪个医生是“善人”,哪个医生是“不善”之人,老百姓心里清楚得很。这不就是老子说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你看,“不善”之举是老百姓一眼就看得清楚的,就像看得清什么是“善”一样。有一位著名老中医曾经给他的学生写了16个字勉励:“儿女心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我觉得很有触动。最后说的就是一个“善”字,对于病人要有“善”心,像所谓的“菩萨心肠”那样。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处理这些关系呢?老子的教导有几点:

  1.怎样看善与恶的距离?

  老子说:“善之去恶,相去若何?”(第20章)帛书本、傅奕本“善”字作“美”。这里老子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善”离开“恶”,相去多少距离,相去多远?这里的思维空间很大。“善”离开“恶”,相去的距离有时看很大,一个善人与恶人,一件善事与一件恶事,相去太大太遥远了。但是,世界上善恶也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本是“善”可以转变为“恶”,“善者”可以转化为“不善者”。相反,也是这样。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有105万人在吸毒,而其中20岁-40岁的青年人占70%,这是触目惊心的!其实他们由“善”而至于“不善”,有时就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一举之错!

  又比如今天的某些干部,原先本是好好的干部,后来腐败了,转为“不善者”了,也往往是因为人生路上一次失足,而带来的是千古之恨啊!

  反过来,也是这样,不善的人也可以变为善人,这也有无数的例子。另外,善与不善的关系也挺复杂,比如善人中往往有一些不善的东西,而不善人中往往也有些善的东西。

  2.怎样对待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49章)这是说,善的人,我以善来对待他;不善的人,我也以善来对待他;这样做了,就可以“德善”。什么叫“德善”?这里的“德”就是“得”;“德善”就是得到了善,得到了善,那不就是人心向善了吗?善人的人心更向善了,不善人的人心也向善了,人人都得善了,都得道了,这不就是人际交往的大成功?难道不是吗?就是牢房中的“不善者”,今天我们的警察还在循循善诱地对他们“亦善之”,就是像老子所说的用善来对待他们,希望将他们重新改造为“善人”。

  3.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这真是千年不变的经典。前半句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好懂,就是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

  我们解读了一番老子的理念后,再来用事例来体会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有个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聪明贤惠,心地慈善,性格坚强,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她做皇后后,心中有个榜样在,那就是唐朝的长孙皇后,这就是善人榜样的魅力了。

  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朱元璋就把胡惟庸全家满门抄斩,还追查同党,株连文武官员15000多人。当时他又怀疑到一个著名的人物宋濂。宋濂(1310-1381),浦江(今属浙江)人,在开国初期,朱元璋重用过他,当过太子的老师,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主修过《元史》。但是这一次查出来,宋濂的孙子宋慎也与胡惟庸有关系,因此朱元璋就把早已告老还乡的宋濂从家乡抓了回来,要处死他。

  马皇后很善良,她向朱元璋讲了两点:一是宋濂是太子的老师,就是普通老百姓家里对孩子的老师都是敬重的;二是,他早已告老还乡,怎么会知道孙子的事情。朱元璋没有答应她的求情。那天朱元璋用餐,发觉马皇后不太对劲,问她是不是身体不好,马皇后说:“宋濂先生快要死了,我心里难过,在为他祈福呢。”朱元璋这下被感动了,赦免宋濂死罪,全家充军茂州(今天的四川茂县),宋濂后来死在路途上了。

  其实朱元璋对宋濂其人心里是很清楚的,他俩相处过很多年,认为宋濂说话做事谨慎,是个贤人。比如有一天上朝,朱元璋突然问他:昨天晚上干什么了?宋濂说:在家里和几个朋友喝酒。朱元璋很满意他没有欺骗自己,因为昨天晚上朱元璋已经派人监视侦查过了。

  但是虽然善良的马皇后救了宋濂一命,但是救不了更多的功臣的命。1390年,朱元璋又追查胡惟庸案,杀了第一号开国功臣太师李善长和他一家,1393年又杀了凉国公蓝玉,这两次大案还杀了数万受牵连的人。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说:这样一来几乎把朝廷的功臣杀个精光,明太祖的专制与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了。

  虽然马皇后不能全部校正朱元璋的“不善”,但是还是起了一些作用。

  一日,马皇后问太祖:“如今天下民众安定吗?”太祖说:“这不是你所该问的事。”马皇后说:“陛下为天下人之父,我愧为天下人之母,子女的生活安定与否,为什么不能过问?”

  碰上干旱之年,马皇后就常率领宫人吃蔬菜,帮助祈祷。年成不好,就安排吃麦饭和野菜。太祖有时告诉她,救济灾民的事。马皇后说:“救济灾民,不如平时让他们预先做好积蓄的准备。”

  奏事官员散朝后,一起在朝廷吃饭,马皇后命令太监取来饮食亲自品尝,味道不美,就对太祖说;“帝王自己的奉养要薄,而供养贤臣应该厚。”太祖为此告诫光禄寺的官员,光禄寺是专门负责操办朝廷祭祀、宴饮所用食品的官署。

  太祖到太学视察回来,马皇后问有多少学生,太祖说:“数千人。”马皇后说:“人才众多了。诸生有官府供给粮食,他们的妻子孩子靠谁供给呢?”于是设立红板仓,积蓄粮食赏赐给他们的家属。太学生家里供给粮食就从马皇后开始。

  诸位将领攻下元朝都城,俘获宝玉,献至皇帝。马皇后说:“元朝有这些宝玉而不能守住,我想是帝王应该自有宝贝吧。”太祖说:“我知道皇后说的是得到贤臣才是真正的宝贝吧。”马皇后拜谢说:“确实像陛下所说。我同陛下起于贫贱中,到今日,常恐怕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所以希望得到贤人共同治理天下。”又说:“法律屡次更改必定会遭到破坏,法律破坏了,那么奸邪就会产生。百姓常担忧必定是为贫困,百姓贫困则祸乱就产生。”太祖感叹地说:“这是极有道理的话啊。”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卧病,群臣请求为她祈祷,寻求良医。马皇后对太祖说:“死生是命中注定的,祈祷有何益呢?再说医生怎么能使要死的人活过来,假使服药没有效果,这不就因我的缘故而怪罪各位医生了吗。”病危时,太祖问还有什么话要说,马皇后说:“希望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都贤惠,臣子和百姓安居乐业而已。”

  这些片断让我们看到,就在朱元璋和马皇后之间就有复杂的“善”与“不善”的问题。在这对“患难夫妻”中间,真让人感叹老子所说的“善之去恶,相去若何”啊!而马皇后对于朱元璋,又正如老子说的那样,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了。

  “善”的智慧链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第62章)这一条让我们再次聆听到“道”的重要、“道”的宝贵。人立足于世上要寻找“万物之奥”的“道”,人生之“道”、成功之“道”,还有人际交往之“道”。这是“善人之宝”,是善人的珍宝;又是“不善人之所保”,就是不善人也应当保持着道。

  关于道是“不善人之所保”,我们也来举个例子。无锡边上有一个有名的地方,叫宜兴,出过很多的人才,比如现代大画家就有吴大羽、尹瘦石、徐悲鸿、吴冠中、钱松嵒等人。宜兴在西晋时候称为义兴阳。那时有一个人叫周处(?―297),其父曾为吴国大将,官任鄱阳太守,勤政爱民,百姓拥戴。但是其父早亡,母亲管不了他,年轻时凶蛮强横,任侠使气,成为乡里的祸害。当时有歌谣:“江中蛟,南山虎,三害最烈是周处。”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目的希望减少祸害。他先上山除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蛟龙在水中或浮出水面,或沉入水底,行进数十里,周处一直和它厮杀在一起;过了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就互相祝贺。没有想到,周处竟然杀了蛟龙,出现了。他听到乡里人这样祝贺,才明白自己是怎样一个“不善”之人了,想到要改过自新。于是他就自己去吴郡,就是现在的苏州,向当时负有盛名的陆机、陆云求教,下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陆机不在,碰到了陆云,周处就把自己的情况讲给他听,并担心自己“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经过教育改过,后来周处终于官至朝廷,做过新平太守,迁御史丞等,政绩显著,博得民众好评。

  如果用老子的理念来解读,那么周处因为早年时父亲已去世,母亲又管不住他,所以没有正确的“道”来指导他的人生之路,最后成为地方“三害”之首。他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民众欲其死之而后快。这是人“无道”所带来的恶果。后来他明白了“无道”的危害,便去“寻道”,去向“有道”的陆机、陆云“学道”,最后“得道”,成就一个善人。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不是很深刻吗?

  老子谈“善”的还很多,比如:

  1.“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50章)这是讲“善摄生者”的情况。

  2.“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第54章)这是说,善于建树的人,建树的东西就不会被拔除掉;善于抱持的人,抱持的东西就不会脱落掉。子孙遵循了这种道理,那么祭祀就会代代不中断。

  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81章)这是讲如何看待交往中的论辩、争辩、狡辩等等,以及辩与不辩中的善和不善。

  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68章)这是讲怎样善为士,善战,善用人。

  5.“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这是讲大家怎样善胜,善应,善谋。

  你看,《老子》一书就五千来个字,提到了多少“善”字啊。我们把这些“善”的智慧总结一下,那么在人际交往中,老子教导我们有这么一条“善”字智慧链:自己先要做个善人,然后行为要善,言语要善,交往要善,与善人交往要善,与不善人交往也要善。这细说又有要善数、善闭、善结,要善用人、救人、救物,要善谋、善战、善胜等等,而一切的一切又在于善为道。

  再做核心概括,就是这样的智慧链:善为道-善为人-善交往-善成功。有了这样的智慧链,你必定事业成功、人生成功,因为你遵循的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