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相会之谜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离开了长安,他浪漫的政治理想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此时的李白只好选择漫游。就在这次漫游中,李白结识了两位重要的朋友,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四十四岁的李白离开西京长安,一路东行,来到汴州(今开封市东南,古称梁州)、宋州(今商丘市南)。此时他的心情非常复杂,也很痛苦,《行路难》其二非常典型地表露了他此时的心境: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烂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道路像青天一样宽广,却唯独没有我的出路!我羞于和长安的浪荡子弟同流合污,过着斗鸡走狗的无赖生活。我不愿弹剑诉说痛苦,谄媚权贵求得赏识。淮阴市井小人嘲笑韩信怯懦,汉朝公卿忌妒贾谊才能,自古贤才多遭人嫉恨!你看燕昭王多么器重郭隗、邹衍,剧辛、乐毅才因此效忠他。如今燕昭王的白骨与衰草一起腐烂,还有谁像他一样修筑黄金台倾心以待贤士呢?像我这样愿意报效朝廷的人自然没有人能够赏识!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又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回顾了当初的心境: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我的剑术虽然不能与万人抗衡,文章却得到播扬四海的名声。然而这些都不足称道,我唱着《五噫歌》离开长安。当我要离去的时候,心中无限悲慨,泪水沾湿了帽子的缨带。

  对于此刻的李白来说,虽然依旧沉浸在失意的痛苦中,但无意间又为文学史抒写了一段佳话。在这里,李白遇到了盛唐诗坛又一个重要的诗人——三十三岁的杜甫,他正为料理家事而奔走梁宋之间。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在文坛刚刚崭露头角,而李白此时不仅诗文名声卓著,而且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二人的名声、地位尚不可同日而语。杜甫由衷地推崇甚至崇拜李白。两人一见如故,同饮共醉,携手游赏,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曾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记录了他们深厚的友谊: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这首诗写得情浓意切:我们彼此亲如兄弟,喝醉酒后盖一条被子睡觉,白天里一起携手同游,一同去幽静之处寻访隐士范十。在晚照的残影中听见棒槌捣衣的声响,荒废的古城上空满是厚厚的云层。长久以来我都喜欢吟诵屈原的《橘颂》诗,不曾想过讨要吴中的菰菜羹。自己一直想要立志为国效力,可今天来拜访了隐士,就不愿再讨论什么功名富贵,这优哉游哉的隐居生活也很安适啊!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与杜甫的情谊非常深厚。令人高兴的是,盛唐的另一位大诗人高适也正在梁宋之地漫游,三个人此刻都是政治失意者:李白刚刚被排挤出长安,杜甫刚刚经历了科场失败,高适也不过一介布衣。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于是三人相约漫游梁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李白在《梁园吟》中写道: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辉。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诗人乘舟离开长安,沿波涛汹涌的黄河东下。他对酒作歌,排解忧愁。浩荡的水流迷失了旧国的痕迹,自己的退路又在何方呢?不如及时行乐,登楼赏景吧。梁园的五月如秋天一样清凉,玉盘中的杨梅已经备好,吴地的食盐如雪花一样洁白。就让我们开怀畅饮,好好享受人生,不要学伯夷、叔齐那样孤高自赏。信陵君、梁孝王、枚乘、司马相如等历史人物早已烟消云散,只有汴水年年东流。现实的重重阻碍使自己的理想不得施展,而快乐生活似乎也不能久长,想到这里,眼泪沾满了衣裳。还是抓紧时间及时享乐吧……诗的最后,李白却终于隐忍不住,大发感慨:不如做东晋宰相谢安,虽然隐居东山,但只要天下苍生瞩望,立刻出山也并不算晚吧!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复杂的思想状态:既看透世事艰辛决意及时行乐,又不甘心碌碌无为了却此生。诗人时而表示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时而又想做东晋宰相谢安,结束隐居生活,为天下苍生谋福。其实李白的内心并未真正忘怀自己的政治理想,即便在颓废至极、欢饮达旦的时刻,心中仍然不能忘怀世事,仍然还有济世救民的热望。他有着非凡的自信,以为凭借着自己的才能,迟早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而这也正是李白性格的可贵之处,虽然他离开长安,遭遇了巨大的政治挫折,但他内心的理想却没有泯灭,并没有因此而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