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独立谋生,勤奋好学



  不到二十岁的孔子,母亲一去世,就不得不完全靠自己独立谋生了。亡父叔梁纥既是武士、陬邑大夫,又有"以勇力闻于诸侯"的名声,加上亡母颜徵在出身曲阜大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当然给孔子进入社会以一定的有利条件,但还要靠自己努力。孔子是深明其理的。他刻苦努力,勤学好问,谦恭知礼,处世深沉。于是年轻的孔子涉世没有多久就在鲁都曲阜的社会包括贵族中间留下良好印象。如果没有这些有利条件,孔子就不可能在十九岁就娶妻子宋人亓官氏。特别是婚后年余生子,连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姬)也派人送来一条鲤鱼。孔子以昭公送鲤为莫大光荣,便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①。娶妻和送鲤这两件事正是上述有利条件的合理结果。当然,这并没有改变家庭贫穷的实际情况,如何谋生,仍是孔子紧迫的现实问题。孔子在母亲尚未去世的幼少年时代,一定帮助母亲做过许多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务。母亲死后,为了独立谋生,劳务范围就必然更为广泛了。所以他后来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①究竟哪些"鄙事",他未说,无可查考。大概扫地。做饭、洗衣、种菜、挑担。推车等家务劳动和给人家放羊、放牛以至当人家有婚丧喜事时做吹鼓手之类的事,他都做过。但他虽做过这些事,自己心里又鄙视这些事,认为这些都不过是自己年轻时家贫不得不做而借以谋生的"鄙事"。所以他一面做这些劳务而且做得很熟练能干,一面在思想深处还是轻视劳动,认为这些事都只应"小人"去干,不是"君子"所当于的事。正因为他很能干,"多能鄙事",据说在他二十岁以后的一段期间里,曾有两次充当掌管具体职司的小差使(小吏):一次叫乘田,一次叫委吏。乘田是管理牛羊的小吏,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他勤勤恳恳地把这些小差使都做得很好,他说:"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起来。"又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帐目计算得清清楚楚。"②春秋未年,凡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一定地位的人,都得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功,那就是:熟悉与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乐,掌握射箭技术,学会赶马车(御),学会写字(书),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数)能力。孔子大概通过自学和向人请教的方式,终于完满而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了这六项基本功。孔子从小勤学好问,刻苦自学,看他后来批评他的学生宰予好睡午觉一事①即可想见。他是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愿自自消耗掉,都要用于学习的。至于他向哪些人学习过?学的内容如何?学的方法如何?缺乏可靠的资料。在片断资料中可以查考的仅有下述数例。例一,在孔子二十七岁时(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鲁国东南方有一个鲁的附庸小国郯国的郯子来朝见鲁公。在一次宴会上,鲁国大夫昭子(名叔孙)问起郯子关于少昊时以鸟名官的情况,郯子作了详细回答。孔子听到此消息,便马上去拜见郯子,向他请教少昊氏时代职官制度①《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①《论语·子罕》。
  ②这段故事出自《盂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司马迁也说:"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史记·孔子世家》)
  ①《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宰予好睡午觉,孔子说,朽木上不能雕刻,肮脏的土墙上不能粉饰,对宰予这样的人,不值得责备啊。的历史情况。后来,他对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没有主管这类事的人了,这类学问却还保存在四方蛮夷那里。'这话倒是真的呢。"②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孔子向郯子学习的故事,说明孔子确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请教学习机会的好学的人。例二,孔子初次有机会进入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时,遇事就问这问那。有人见此而说:"谁说陬大夫的孩子懂得礼呢?进入太庙,遇事就间这问那。"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说,这才是合乎礼的呢①。根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遇事问个为什么,这是孔子的一种学习方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
  例三,到当时周天于的首都雒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去学习周礼和古文献。这在孔子的学习经历中,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从曲阜去滩邑,千里迢迢,行程艰巨。根据当时孔子的贫穷情况,假如没有鲁国贵族的支持,要想实现这一旅程是很困难的。正好鲁国的贵族孟僖子要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何忌)和南宫敬叔师事孔子,向孔子学礼(详见下节)。因此,据传南宫敬叔向鲁君(昭公)建议,请鲁君帮助车马路费,并说他愿意与孔子同往。鲁君就给了孔子一辆车、二匹马和一个跟随的童仆②。据传孔子到雒邑曾经"问礼于老聃"③,不管孔子在雒邑有没有"问礼于老聃"④,也不管去雒邑的确切年月难以断定(包括南宫敬叔是否同行)①,但孔子确曾到雒邑去学习考察过,而且很有收获,这应是历史事实。司马迁说的"孔子自②《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①《论语·八佾》:"子人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有人认为"是礼也"的"也"字应作"耶"讲,意即孔子用反问口气讽刺和抗议当时鲁国许多祭祀时僭礼之处。于理似不顺,故不取。另"陬人之子"的"陬人",即指叔梁纥。孔颖达说:"纥为陬邑大夫,公邑大夫皆以邑名冠之,呼为其人。"(《左传·襄公十年》)一般带尊敬之意。故此处"陬人之子"即指陬大夫(叔梁纥)之子。
  ②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③《孔子家语·观周》。
  ④钱穆认为"孔子见老聃问礼,不徒其年难定,抑且其地无据,其人无征,其事不信"。(《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8页)但钱亦并未怀疑孔子曾去过雒邑这一事实本身,怀疑的只是老聃其人和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其事。
  ①阎若璩在《四书释地续》中曾列举孔子适周可能年份有四个,即:1.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孔子年十七)。2.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年二十七)。3.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孔子年三十岁)。4.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孔子年三十四岁)。南宫敬叔生于昭公十一年,因此前三个年份敬叔或未出生,或只十来岁,不可能同行适周。只有第四个年份敬叔年十四岁,勉强有同行可能。但又有些人认为阎氏所举第四个年份也不恰当。一是认为昭公二十四年南宫敬叔父亲孟僖子刚死,敬叔正在服丧,不可能和孔子适周(见冯景《解春集》);二是除上述原因外,还认为十四岁的孩童不一定能见到鲁君,故而不能至周。因此又提出第五个年份,即根据《庄子》上所说:"孔子年五十一,南见老聃。"乃定为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五十一岁,敬叔三十一岁)。但那时孔子正仕鲁,任中都宰,无暇适周。因此这第五个年份也不恰当。为了一个年份问题,历来费了许多笔墨去考正,还是无法确定(详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4-8页)。因此,我们对孔子适周,只能说应有此事,而失其年,一定要作一个比较合理的推算的话,约在孔子三十四岁与四十四岁之间,即公元前518-前508年之间。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大概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实。
  例四,向师襄②学琴。据说,孔子向师襄学琴,学了十来天,还是老学同一个曲子。师襄对他说:"此曲你已学会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曲调已学过,奏曲的技巧尚未学好。"过了一会,师襄又说:"技巧已学好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能领会此曲子的志趣神韵呢。"过了些时,师襄说:"已领会志趣神韵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察到此曲作者为谁并想象到其为人风貌呢。"又等了些时,孔子抬头仰望,若有所思地说:"我已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此曲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师襄子站起来连连作揖说:"对呀!我的老师传授此曲时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①传说总不免有点夸大其词,但从故事的基本事实可以看到,孔子学琴的态度是何等认真了。他不仅会弹琴奏乐,而且很喜欢唱歌。他和人同歌,如果谁唱得好,必请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去和他同歌②。正因为这样,他不仅常和人谈起音乐问题,而且欣赏能力很强,以至后来在齐国听了演奏《韶》乐后,达到"三月不知肉味"③的入迷程度。
  以上数例,可以想见他学礼、学乐的认真勤奋精神。"六艺"中的射、御。书。数四艺,孔子如何学习,向谁学习,虽无资料可查,但他在各种场合表现出的熟练程度,也就可以说明他的精深的学习成果了。例如有一次孔子在曲阜城西郊区当时叫矍相圃的地方举行习射活动时,围着看的人很多,简直像一道墙的样子④,可以说明他射箭的熟练程度。再如在孔子住地阙里不远处有个达巷,那里的人赞扬孔子,认为他"真了不起!那样博学!??"孔子听后对弟子们说:"我会干什么呢?赶车吗?射箭吗?我不过会赶车子吧。"⑤这可以说明他赶车子(御)的熟练程度。又例如前面已提到过,孔子担任仓库管理员("委吏")时,帐目算得清清楚楚,也可以说明他计算(数)的熟练程度。至于写文书之类的东西(书),孔子当更是拿手了。
  以上说明,当时的贵族政治后备官吏"士"(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
  所必须掌握的六项基本功,孔子都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顽强刻苦精神,通过勤学好问的自学道路,全面地。熟练地学习和掌握了。不仅如此,②师襄,孔子同时代鲁国的乐官。古时乐官叫师,后来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就把师作为姓,冠于名之前,如师襄,又称师襄子,加子表示尊称。一说,师襄系晋国人。晋离鲁很远,孔子远程去晋学琴,似不大可能。①《文王操》是琴曲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这个故事见于《孔子家语·辩乐》和《史记·孔子世家》,内容略有出入。此从《史记》,摘译大意。
  ②《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③《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④《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⑤《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执御"(赶车)是六艺中最易学的,孔子说自己仅会"执御",说明他在学习上的谦虚态度。
  在他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的学业已远远超过上述"六艺"范畴,而把高等"六艺"即后来被尊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实际内容和精神,也都已很系统地融会贯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