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特殊的战斗方法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还用专题篇章,探讨了一些特殊的战斗方法。
这里主要指《火攻篇》探讨的火攻方法和《用间篇》探讨的利用间谍侦察敌情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由于内容丰富,论述细致,与一般的战术方法不同,因此我们将给予专门的介绍和评价。
(一) 火攻
因攻击、烧毁的目标不同,孙武把火攻分为五种:"一曰火人",即焚烧敌军士卒;"二曰火积",即焚烧敌军粮草;"三日火辎",即烧毁敌军辎重;"四曰火库",即烧毁敌军仓库;"五曰火队(隧)",即烧毁敌军通道。上述五种火攻方法,在历史上都曾经运用过。公元222 年,蜀刘备伐吴,吴将陆逊拒之于夷陵。吴军"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破其四十余营,死者万数"(《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遭此袭击后连夜逃跑,不久便病笃而死。这是"火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204 年,刘邦和项羽相持于成皋(今河南荣阳县西北),为羽所败,只得北渡河,驻于修武,深沟高垒。此时刘邦乃"使刘贾将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人楚地,烧其积聚,以破其业"(《史记·荆燕世家》)。结果楚军乏食,大伤元气。这是以"火积"来动摇敌人军心。公元200 年,曹操欲攻袁绍,许攸献计曰"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曹操从其计,"乃选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人抱束薪。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袁氏辎重都被曹军所焚,遂一蹶不振。这是以"火辎"来摧毁敌军基业。至于烧毁敌人的军用仓库("火库")、焚毁敌人的桥梁通道("火隧"),在现代战争中也是经常运用的。对于火攻的战术,孙武也作过深入的研究。他指出(1)"行火必有因",即发动火攻必须有各种条件的配合,如天气、风向、易燃物,或有内应等。(2)"烟火必素具",即发火器材必须经常准备充足,检查其是否完好。一旦火攻条件成熟,便可立即发动。(3)"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风起之日也。"这就是说,发动火攻一定要在天气干燥并刮风的时日。(4)"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即根据五种火攻各方面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我方派间人入敌营纵火,"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迅速用兵在外发起进击。这样内外齐攻,容易使敌惊乱而将其击溃。如"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因怕敌人早有准备,故宜等待观察,不要急于攻人敌营内,以免中了敌人之计。等到"极其火力"(火势烧到最旺时)再看情况,"可从(进攻)而从之,不可从而止"。如果没有内应,"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只要"以时发之",即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时日发起火攻。(5)"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显然,火发于上风处,可对敌军造成巨大威胁;若攻其下风处,就会与敌军同受火的危害。(6)"昼风久,夜风止。"这是风向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它对于确定火攻的时机是十分重要的。孙子强调:"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即掌握好火攻的技术、规律,守候时机而发动。这样,就一定能实现用火攻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孙武还对火攻与水攻的威力作过比较,认为水攻的力量固然也是强的,但不及火攻的效果明显。他说:"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用水攻可以隔绝、阻断敌人的交通往来,但不能毁灭、剥夺敌人的物资器械。因此,水攻总不如火攻之猛烈。
上述对火攻种类、实施方法、作用的分析,应该说是相当缜密、准确的。查《春秋三传》的记载,当时用火攻以克敌制胜的战例很少。《孙子》何氏注:"鲁桓公世,焚都娄之咸邱,始以火攻也。"此事见于《春秋·桓公七年》,但《左氏》无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认为:"焚之者,以火焚地,驱使野兽外逃,然后罗网围取之。"从《左传》不载其事和所焚之"丘"名来看,这是很可能的。因此,"焚咸丘"是否为火攻之始只能存疑。春秋时代真正运用火攻的,仅见于《左传·定公五年》。此年楚国向吴反攻,"吴师居廖",楚人"焚之,而又战,吴师败"。这应该是一次以"火人"佐攻的战斗。在春秋当时火攻还不甚发展的条件下,孙武能做出如此细密的阐述,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尤其可贵的是,他对火攻中各种情况的分析。如"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更为精辟之见。三国时魏满宠征吴,告诫诸将日:"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军,宜为其备。"魏诸军皆警。"夜半,贼(吴人)果遣十部伏夜来烧",魏营安静不躁。这时,满宠突然发起进攻,对前来烧火的吴军"掩击破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历史证明,火发而兵静,敌人必有准备,宜提高警惕,相机行事。孙武对火攻术钻研之深,考虑之密,于此可见。
(二) 用间
在战争中使用间谍,以获知敌人情报,离间敌人内部关系,诱使敌人失误,从而获取胜利的方法,历史上很早就已经运用了。据说,夏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抒诱殪,遂灭过(浇国)、戈(殪国),复禹之绩"(《左传·哀公元年》)。可知,夏少康是通过间谍活动,灭了过、戈二国,才实现中兴的。女艾和季抒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
春秋时代,各国交战中使用间谍更加普遍。公元前700 年,罗人欲伐楚,"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左传·桓公十二年》)。罗大夫伯嘉作为间谍赴前线察看敌情,对楚师兵力来回数了三遍。公元前666 年,楚伐郑而"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郑人使用间谍侦察楚师动向,根据间谍的报告而改变了自己的计划。公元前635 年,晋人围原,原不降,晋文公命令撤退。这时,"谍出曰:'原将降矣。??退一舍而原降"(《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人从间谍那里获知准确消息,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作战目的。公元前601 年,晋伐秦,秦人派间谍刺探晋国军情。结果,"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左传·宣公八年》)。秦人的间谍深入到晋国内部而被晋人抓获,可知间谍活动的发展。公元前484 年,齐鲁交战,当齐师败退逃跑时,马上就有间谍来报告鲁方。"宵谍曰:'齐人遁。'"(《左传·哀公十一年》)可见鲁国间谍消息之灵通。正是由于春秋时代的兼并战争中,各国互派间谍,其活动相当频繁,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得以凭藉这些素材,撰成《用间》一个专篇,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首先,孙子阐述了用间的重要性。他指出:"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所谓"必取于人",就是使用间谍。他主张:"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把所攻之地的守将及其下属官吏的情况,都令间谍摸得一清二楚,发动攻击时熟门熟路,自然就容易得多了。孙子进一步论道:"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他强调,应该指派"上智"即才智出众的人去当间谍,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环境,取得准确详细的情报,而这种情报是"三军之所恃而动"的根据。可知间谍的使命和情报的价值有多么重大。孙武并用"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的历史事实,来说明间谍的巨大作用。殷、周两朝的兴起,得力于伊尹、吕尚二位勋臣实在不少。他们长期生活在敌营中,实际起了一个间谍的作用。因为对敌方情况了如指掌,故举兵能势如破竹,推翻夏、商二朝的统治。由此更可见,"用间"在战争中的功效了。根据间谍的各种情况,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类。他说:"用间有五:有乡间①,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所谓"乡间",是"因其乡人而用之",即利用敌国的老乡作间谍。如日本侵略中国时,利用中国乡间的汉奸了解情况,即其例。所谓"内间",是"因其官人而用之",即利用敌人中当官者来为自己服务。如公元前229 年,秦使王墓攻赵,赵派李牧。司马尚抵御。李牧善① "乡间",各本均作"因间",误。下文云:"乡间、内间可得而使",当以 "乡间"为是。日本樱田氏古文本正作"乡间"。见[日]服部千春著《孙子 兵法校解》附录,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于用兵,过去屡败秦军。王翦憎恶李牧,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郭开即在赵王前日:"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赵王疑之,就"使赵葱及颜聚代将,斩李牧,废司马尚"(《战国策·赵四》)。郭开身为赵官,为秦所利用,成为秦的内间。所谓"反间",是"因其敌间而用之",即敌人派来间谍,我方知道后设计,使其反为我用。如秦汉之际,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项羽为从汉营中探听消息,"使使至汉"。初,"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佯)惊曰:·吾以为亚父(范增)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项羽的谋臣、亚父范增因不受信用,忿然离去,即"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项羽派使者至汉,本为楚之间谍;汉设计使其归去后离间楚之君臣关系,就成为汉之反间。所谓"死间",是安插在敌人机构中的间谍。孙子曰:"死间者,委敌也。"①这里的"委",训为委派,引申为安置。"死"有固定之义,"死间"即长期滞留在敌方的坐探,现代称为"常驻间谍"或"定居间谍"。同时,"死"还有敢死之义,因为死间的一般方法,是我方"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使敌人上当。敌人在受挫遭到损失之后,吾方的间谍往往会被处死。所谓"生间".是指深入敌方后能"反(返)报"侦察所得情况的。因其能活着回来,故称"生间"。上引《左传·宣公八年》所载,晋人所"杀"的秦谍,当属"死间";而同书《桓公十二年》所载,赴前线察看楚师"三巡数之"的罗大夫伯嘉,就是"生间"。上述五种间谍,可以同时使用。孙武强调:"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五种间谍,一齐出动,神秘莫测,弄得敌人晕头转向,这是战争中的法宝。
既然间谍的作用如此重要,那末如何对待间谍,使其赤胆忠心地为我军服务,就是战争的指挥者必须注意的问题。孙武认为:对待间谍,一是要和他亲近。"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要以真诚相侍,用仁爱、道义去感化、教育他,使他决心为君主将帅效命。孙武所谓"非仁义不能使间",就是这个意思。
再则,对间谍必须施以厚赏,"赏莫厚于间"。特别是对于"反间",因为他原是敌方的间谍,现在反过来要为我方服务,一般说来,没有厚赏是不可能使其转变的:同时,反间在各种间谍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反间可以知道其他各间。如乡间、内间的情况,故"反间不可不厚"。孙武强调:"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对反间啖以厚利,导以情义,赦免其罪而放他回去,则反间必为我所用。其他各种间谍,采取同样的方法,也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乡间、内间可得而使";"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生间可使如期"往返,报告敌情。孙武严厉批评那些爱财吝啬,不肯用重金赏赐间谍的人,指出:"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爱惜重金,不肯赏予间谍,则必然会不知敌情,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
第三,用间之事必须严守机密,"事莫密于间"。要有非凡的智慧,才① 此句各本均作:"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有 的本子少最后"间也"二字。惟日本樱田氏古文本作"死间者,委敌也。" 与下文"生间者,反报也",各以三字解释、读来顺口而字句整齐。当以 樱田本为是。原各本以十六字或十四字为解者,疑是注文窜入正文所致。 参阅穆志超、苏桂■《孙子用间思想略述》,见《孙子新探》第146-147 页。
能驾驭用间之事;要用微妙的手段,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孙子论道:"非圣智不能用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微妙到出神人化,就可以"无所不用间",我方事事能先知,而敌人则处处受挫折。
对于火攻和用间这些特殊战法,孙子从它们的重要作用、类别、实施方法、注意事项等各方面进行细致的论述。它阐解详尽,分析精辟,成为研究这些特殊战法的经典性文献,在历史上曾经得到广泛的运用。在现代的战争条件下,虽然由于武器的进步,原始的火攻方式已逐渐淘汰,但依靠火药、汽油等新式发火工具,去"火积"、"火辎"、"火库"、"火隧"的,仍屡见不鲜。
至于在战争中使用间谍的方法,并不因武器、通讯设备的进步而有所改变。孙子关于"用间"的许多理论,仍然值得今天从事间谍活动的人认真学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