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略原则



  在论述战略原则时,孙膑也继承了孙武的许多思想。不过,在有的方面,他阐述得更加细致具体;在有的方面,则有所修订和补充,使之愈臻完善。他所阐述的战略原则,大致有如下六条。

  (一) 战前充分谋算

  孙膑强调,在战争之前要多作准备,他说:"故无天兵者,自为备,圣人之事也。"(《势备》)所谓"天兵",是指禽兽天生的齿、角、刺、爪等防卫器官。人类没有或不能用这些天兵,故必须制造武器或修筑防御工事来"自为备"。在战争开始时,做到"事备而后动"(《见威王》)。如果对战争没有准备,那就要吃大亏。孙膑所谓"无备者伤"、"无备者困于地"(《威王问》),简炼生动地表述了这个原理。

  有了准备,孙膑认为,还必须对战争的后果进行谋算。他提出:"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失》)这里的意思很清楚,善于备战的人,能预见未来战争的打法和胜负,因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观察敌人的长处和短处,从而确定我军的布局和步骤。孙膑论道:"战者,以形相胜者也。??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奇正》)根据观察到的敌人的情况,其长处,我军可以防备它,设法对付它;其短处,我军可以着重攻击它,战败它。这样进行战备后,就能"见胜如见日月。其错(措)胜也,如以水胜火"。(同上)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因而战前的谋算也应尽量考虑周密。孙膑分析论众者胜乎?则投算(筹码)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兵利甲坚者胜乎?则胜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未居败也]。??[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士有勇力不得以卫其将,则胜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将,必先[谋]可有[之]功于未战之前,故不失可有之功于己战之后。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则明于兵者也。

  --《客主人分》这里孙膑指出,"众"、"富"、"兵利甲坚"、"沟深垒高"、"士有勇力",都不能决定战争的胜利。因为战争的胜负,还有其他各种因素在起作用,故只有在战前依据敌我的各种情况,预先谋算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成功,在战争中又努力掌握时机而不失可有之功,才是懂得用兵的人。孙瞑这种要求在战前充分准备、周密谋算的战略原则,与孙武主张"先为不可胜"、"经之以五事"、"未战而庙算"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二) 指挥果断得当

  作战时将帅的指挥能力,对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孙膑认为,作战时的指挥,必须根据客观形势,大胆果断地进行。他定出了这样的指挥方针:"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杀士》)这就是说,看准必胜的战机,发起突然的攻击。《孙膑兵法·威王问》篇记录了威王对孙膑提出的许多问题,如:"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击均奈何?""以一击十,有道乎?"等等。

  孙膑对于各种不同的情况,部能果断地决定其作战方法。在《官一》篇中,孙膑还列举了许多临阵如何指挥的诀窍,如:"疏削明旗,所以疑敌也;剽阵磋车,所以从遗(追逐逃敌)也;椎下移师,所以备强也;俘沮而翼,所以隧斗也。"显然,采取各种果断的措施,应付复杂多变的战斗环境,就能把战争引向胜利。

  战争中的受挫失败,大多是由于将帅不能在临阵时果断指挥所造成的。

  孙膑用了《兵失》,《将失》两个专篇,详细论述这个问题。他指出:"兵不能昌大功,下知会(会战)者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是非争,谋事辩讼,可败也";"多疑众疑,可败也";"战而有忧,可败也"。孙膑一再强调,不知大胆地会兵作战,不能果断地抓住战机,是非不决,疑虑重重,忧心忡忡,是战斗不利和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然,指挥还必须得宜,不能盲目蛮于。孙膑申述,在指挥战争的问题上,"必审而行之"(《杀士》)。他并引古《兵》书告诫说:"积(粮食)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交战);??习(训练)弗如,毋当其所长。"(《五度九夺》)这就是孙武所说的:"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不过,孙膑在这里有一点与孙武不同。孙武主张"兵贵(速)胜,不贵久",强调"大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而孙膑则认为,如果"积"胜过敌人,就可"与持久"作战。当田忌问:"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孙膑即答:"有。坤(加厚)垒广志,严正(政)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威王问》)显然,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孙膑主张加固防御工事,集思广益激励志气,严格管教和团结士卒,千方百计消耗敌人的力量,在持久的作战中击败敌人。孙膑这种主张在某些特定环境,应当持久作战的思想,是由战国时代战争规模的扩大,军队人数的增多,武器的进步和物资的丰富等条件决定的。

  (三) 积极主动进攻

  孙膑在战略思想上和孙武一样,主张打进攻战。当田忌问及"赏、罚、权、势、谋、诈"是否"兵之急者"时,孙膑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些手段"可以益胜,非其急者",只有"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威王问》)。孙膑把"必攻不守"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所谓"必攻不守",就是在战争中要积极进攻敌人没有守备或守备薄弱的地方,以扩大胜利的战果,最后全面地击垮敌人。《孙子兵法·虚实篇)说:"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孙瞑正是吸取了这一策略,并把它提到"兵之急"的高度。

  进攻敌人不但要攻其防守薄弱处,而且要攻势猛烈,穷追猛打,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孙瞑强调;这样的攻势,要"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借为薄)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他又论道"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同上)这样凌厉的攻势,使敌四面挨打,走投无路,倦病饥渴,狼狈不堪,必以失败而告终。它与孙武主张的:"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的猛烈迅速的进攻方式,如出一辙。

  进攻敌人应该讲究策略,必先夺取敌人的要害物资和占领战略重地。孙膑指出:"趋敌数(技巧):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曰取津,四曰取途,五曰取险,六曰取易(平坦之地),??[九]日取其读(借为独)贵。凡九夺,所以趋敌也。"(《五度九夺》)夺取了粮和水,等于断了敌人的活路;夺取了津、途、险、易各地,等于卡住了敌人的脖子,捆住了敌人的手脚。孙武在谈到进攻敌人,如何先夺敌人的要害时,只说了句"先其所爱"(《九地篇》);孙膑则把这种战略思想发挥为"九夺",阐述得具体而细致。除了军事上的进攻而外,还要在政治上和外交上配合进攻,后者有时比前者更为重要。孙膑曾对齐王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伏其心。今秦之所恃为心者,燕赵也,当收燕赵之权。今说燕赵之君,勿虚空言辞,必将以实利,以回其心。所谓攻其心者也。--《太平御览)卷二八二引《战国策》孙膑提出的"攻心"战略是,离间敌国与同盟者的关系,把敌国的同盟者"收"到自己方面来,而离间的方法是用"实利以回其心"。显然,孙膑强调"攻心为上",并把它具体运用于当时的外交争斗中,是孙武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战略方针的继续和发展。

  (四) 必须鼓舞士气

  军队的士气对于战争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用冷兵器交战的古代尤其是这样。孙武曾经提出过"治气"的策略,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此治气者也";又说:"三军可夺气"。(《军争篇》)足见孙武对军队士气的重视。《司马法·严位》称:"凡战,以力久,以气胜";《尉缭子·战威》也论道:"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守则走》"《孙膑兵法》则有《延气》一个专篇,详细论述军队的土气问题,把鼓舞士气看作战争中的头等大事。

  依据军队作战的不同阶段,孙膑把鼓舞士气的工作分为下列五个步骤:(1)激气。当决定要进行战争时,国家集合民众,编组军队,准备出发上战场。为了搞好战争动员,激发军民的参战热情,使军队能威风凛凛地踏上征途,这时就需要激气。孙膑说:"合军聚众,[务在激气]";"以威三军之士,所以激气也。"西周初年,周公之子伯禽刚封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建立鲁国,附近的淮夷。徐戎等部族就起来叛乱,伯禽决定组织军队,兴师讨代。他对出征的鲁军发布誓同,说:"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善(缝缀)乃甲胄,(系连)乃于(盾),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这就是《尚书》中有名的《费誓》。这篇誓词的发布,使军队深明大义,振作精神,实起到了"激气"的作用。

  (2)利气。当连续行军,拔营迁徙,会合其他各路军队时,为了整饬队伍,保持锐气,就需要"利气"。孙膑说:"复徙合军,务在治兵利气";"将军令??其令,所以利气也";"气不利则拙,拙则不及,不及则失利。"从残缺的简文来看,利气的方式是将军发布行军中必须遵守的命令,以迅速开赴前线,到达作战地点。

  (3)励气。当队伍逼近敌军,为了鼓励士卒的斗志,就需要励气,孙膑说"临境近敌,务在厉(励)气";"将军乃??短衣(读为结)裘,以劝士志,所以厉气也";"气不厉则慑,慑则众??。"从以上论述可知,励气的方式主要是将军与士卒同甘共苦,暑则短衣,寒则结裘,身先操劳,以劝勉士卒,坚定其杀敌报国的意志。据说,吴起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有士卒之母说:"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史记·吴起列传》)足见吴起为将,善于励气,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断气。当交战已经有了明确的日期,为了使土卒抱定勇敢杀敌、拼死战斗的决心,必须"断气"。孙膑说:"战日有期,务在断气";"将军令,令军人人为三日粮,??[所以]断气也。"上述"将军令"所采取的这一"断气"措施,显然是要使士卒鼓足勇气,在短时间内与敌人决一胜负,断绝其迁延时日、苟且偷生的余地。公元前207 年,楚将项羽进击围钜鹿(今河北平乡具西南)的秦章邯军,"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结果,大"破秦军"(《史记·项羽本纪》)。这是项羽运用"断气"而胜敌的生动例子。

  (5)延气。在即将交战的当日,为达到士卒的最佳战斗状态,必须"延气"。孙膑说:"今日将战,务在延气";"将军召将卫人者而告之曰:'饮食毋??'。[所]以延气??也。"从上述残缺的简文看,"延气"的主要内容是将军对参战者告诫战斗时必须注意的事项,以保证战斗的顺利进行。武王伐纣时,在牧野之战的当天早上,告诫士卒说;"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代,乃上齐焉。勖者夫子!??弗迓(迎击)克(杀)奔,以役西土。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尚书·牧誓》)这篇讲话,勉励参战者在战斗中要步伐、刺杀动作整齐,不要迎击、杀死奔未投降的人。它对即将进行的牧野之战,实起了"延气"的作用。

  关于军队在战争中如何进行鼓舞士气的工作,孙膑所作的《延气》篇,分析细致,论述精彩,在古代的战略思想上颇多建树。

  (五) 机动灵活多变

  孙膑认为,战争中的事物千变万化,它们都是可以战胜的;但是,战胜的手段也应当根据事物的特性而灵活变换。孙膑指出"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奇正》)此处"万物之胜"的"胜",可作功能、特性、长处、优点讲;"不屈",即没有穷尽。万物的功能千差万别,所谓"一物降一物";用万物的特长去战胜其他万物,故其战胜的方法层出不穷。孙膑接着又说:"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形者,皆以其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同上)这里,孙膑从"万物之胜"谈到战争之"形"。所谓"形",是指战斗的阵形、兵力的配置、工事的建筑、兵种的排列,以及攻守的方式等。孙膑的这段话告诉我门,战争中的"形胜之变",亦是无穷无尽、罄竹难书的;在千变万化的战争场合中,以形"制形"的道理虽然是一样的,但用以制胜的形以及"所以胜"的方法,是不可一样的。

  具体说来,以什么形去对付什么形,在何种场合用何种形,孙膑有详细的阐述。他说:"敌弱以乱,先其选卒(精兵)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弱兵)以诱之。"(《八阵》)这是根据敌人的情况而采取的不同战法。"易(平地)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狭地)则多其弩。"(同上)这是根据地形的情况而配备不同的兵种。《略甲》篇说:"略甲(夺取甲士)之法,敌之人方阵??欲击之,其势不可,夫若此者,下之??;[敌之人]欲战若狂,夫若此者,少阵??;[敌之人]反,夫若此者,以众卒(一般兵卒)从之,篡卒(精选兵卒)因之,必将??。"此篇简文残缺过甚,但从内容的排列顺序来看,它是讲述如何根据敌人的阵形、情绪、动向,从而确定我军的阵形、兵力配置、对付方法。全文阐述如何"略甲"的三种方法,讲得十分细致,可惜其详情现在已不得而知了。

  关于机动灵活多变的战略,《孙膑兵法)中还有《威王问)、《十问》、《官一》等篇,都是说明这个原则的。在《威王问》篇中,孙膑共回答了威王和田忌提出的关于如何用兵的十几个问题。对于"我众敌寡"、"敌众我寡"、"皆坚而固"、"击穷寇"、"击均"、"以一击十"等各种情况,孙膑都晓之以不同的战斗方法。《十问》篇用问答体的形式,阐述了攻击"圆阵"、"方阵"、"锐阵"、"延阵以衡"等各种阵势,"车骑"、"人兵(步兵)"等各兵种,"争□"、"强众"、"保固"以及"形箕"等各种敌情的策略措施。他分析敌情的详细周到,论述击敌方法的灵活多变,充分说明"形胜之变"是无穷无尽的。《官一》篇用简炼的语言,列举条陈,在什么场合下采取什么战斗方式,用什么措施去对付什么情况。如"邋(通躐、猎,追剿)军以索阵","射战以云阵",这是说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战阵;"奔救以皮傅(靠近),噪战①以错行",这是说应付不同的战况用不同的队形;① "噪"原释为"燥"。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云:"原简此字左旁不清,释 燥不辞,疑是噪字。"今从之。噪战即噪声大作的混战。

  "用轻(轻捷之兵)以正(征)散,攻兼用行城"②,这是说完成不同的战斗任务要用不同的兵种和器物。可惜此篇文字,多当时的军事术语,古奥难解。但它告诉人们,战斗的队形、阵法,所用的兵种、器物,以及采取的计谋、策略,都要根据情势而灵活多变的精神,是十分清楚的。

  为了机动灵活地作战,孙膑认为,必须借助舟、车、骑等交通工具。他论道:"禹作舟、车,以变象之。"(《势备》)这就是说,舟在水上,车在陆上,行动迅速,作战时可机动灵活,变化多端。孙膑在桂陵之战时,就"遣轻车西驰梁郊"(《擒庞涓》),而使敌人大为震惊。不过,孙膑最喜欢的还是使用骑兵。他说:"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日乘敌虚背;三曰追散乱击;四曰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日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猝)击其未整旅;八日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日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于弟。此十者,骑战利也。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故名离合之兵也。"(《通典》卷一四九引)在孙膑看来,使用骑兵,轻捷利落,调动方便,最能发挥灵活多变的特长。

  机动灵活,战法多变,其关键的一着是要出奇计。孙膑继承了孙武关于"以正合,以奇胜"、要"善出奇"的思想,指出"形以应形,正也;兀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组织指挥)也。分之以奇数(计谋策略〕,??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大胜)者也。"(《奇正》)孙膑强调,与敌人相同的为"正",与敌人相异的为"奇";"同不足以相胜",而"异"就有了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如敌有形而我无形,敌动而我静,敌劳而我佚。这样,我军就能以"无形而制(有)形",以静击动,以伏待劳。如果敌我双方都公开的发动进攻,是为"正";而我还有"未发"的计谋,是为"奇"。这种奇计"发而下报",使敌人措手不及,就能得胜;奇计"有余",则能得到更大的胜利。

  ② 行城,原为守城之器物,见《墨子》中的《备高临》、《备梯》等篇。此云"攻 兼用行城",则行城并可作为攻城之器物,与《墨子》中的"行城"当名同 而实异,或一器两用。

  (六) 创造有利态势

  孙武论战,经常强调造势,作战要借助于势。他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计篇》)又说:"善战者,求之于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势篇》)在孙武看来,善战者要依据对我有利的原则.制造易于胜敌之势,然后再利用此势而击败敌人。孙膑发挥了这一思想,他阐述说:"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奇正》);"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威王问》);"势便地利,则民自??。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容主人分》)孙膑的意思很明显,在战争中要造成一种我军"有余"而敌人"不足"的形势,借助这种"令土必斗"的"便势利地",从而轻快地获取胜利。

  如何去创造有利的态势呢?孙膑的门道很多;一是制造弓弩一类能远距离杀伤的武器。他说:"羿作弓弩,以势象之。??何以知弓弯之为势也?

  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势也。"(《势备》)二是因地制宜的变换兵种。他强调:"易(平地)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狭地)则多其弩。"(《八阵》)三是先占据有利地形,"料敌计险","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同上)。四是运用各种诡诈办法消耗敌人,如"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威王问》)。五是根据战争情况变换阵法,、如围剿敌人"以索阵",与敌对射"以云阵",乘敌疑惑之时发起迅猛攻击用"凡(风)振(震)陈(阵)",进行山斗诱敌进入圈套用"龙隋(披靡不振)陈伏"(《官一》),等等。

  由于孙膑讲究用势,要求采取各种手段创造对敌作战的有利态势,故《吕氏春秋·不二》篇就总结说:"孙膑贵势。"可见这种讲究造势、用势以击败敌人的原则,是孙膑战略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