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几点说明
前面花了不少笔墨,钩稽、订正傅玄的家世背景,这与傅玄的生平思想有什么要紧的关系呢?
第一,魏晋其始,九品论人,讲究阀阅,士人的郡望、族姓日益受到重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声名与出处。北地傅氏自两汉以来,就是北方一门望族,但是,汉未羌胡侵掠,旧地失土,郡治内徒,傅氏族人侨居他乡。这情形颇似东晋南朝流寓江南的北方士族后代的处境。标榜时,尚觉自豪;细一想,心理上不免压抑。而傅玄在世期间,像北地郡这样内徒寄治的情况,在整个北方还很少见,与西晋以后北中国为五胡所乱的局面不能同日而语。很显然,北地傅氏的声望要受到影响,朋党相援中,傅氏成员自会有势单力孤的感受。这与傅玄的处境有关。
第二,傅燮刚直而忠义,重在事功;傅斡机敏而乘时,偏于权谋,父子两代,性格有别,言行遇异。这是时势造成的,跟所处环境、所受教育及个人经历都有关系。汉未黄巾起义之后,士人的心态变化很大。清人赵翼以为"东汉重名节"(《甘二史札记》卷五)。此议用于黄中起义之前,确为的论;统而论之不见得完全成立,汉未多有相反的例子。至于魏晋二代,汉末遗风仍相当浓重,士人无论处世也好,争议也好,复古守旧与乘时趋新始终相依并存,相辅而行。在傅玄身上,既可以看到其祖的影响,又能发现其父的影子,随着社会政治气候的变化,傅玄的思想倾向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知人论世,自应顾及父、祖的生活道路及其思想性格。
第三,魏晋二代,士人的仕宦升迁颇重父、祖生前官爵地位,傅燮、傅燮父子生前显职均不过一郡太守,以魏晋品第论,才是五品而已,离高门贵族的二品资荫,尚有几品之隔。当然,傅燮功多当封而不得封,又以身报国,英名传扬;傅斡于曹操得关中不费刀兵、收河东轻而易举的霸业中,也有所建树。这些先辈资荫,对傅玄有利。傅玄仕履中居职地位,有时得考虑其父、祖的因素。
最后,简单说说傅嘏一支族人与傅玄的关系。傅嘏与傅玄是从兄弟,但亲族关系渐疏,前已道及。以傅玄之父傅斡的身世而言,亦可证实。傅斡13岁丧父,留居关中,3 年后,傅嘏之伯傅巽、父傅允随献帝西迁长安;关中大乱时,他们合家南奔荆州,依附刘表。其间傅斡没有投靠族亲,没有随行南下荆州,而很可能西奔加入马腾一方。如果族亲很近,傅斡失父后,傅巽等理该照应才是。当然,曹操平刘表后,傅巽一支北上邺城;傅斡后来也从关中到达邺城,两支傅氏族人聚在一起,日后虽是荣损相关,但他们彼此间的背景仍有不小的区别,不能同"支"看待。
傅嘏之伯傅巽,汉魏禅代之际,已是散骑常侍(以魏品论,居三品),参与禅代劝进①;魏文帝黄初中,又进侍中②(三品中最尊显之职),已近从公之位。而与傅巽同辈的傅斡,入魏前的职秩卑微。这一差别就在入魏入晋后的后辈子孙身上显示出来了。傅嘏去世(255 年)前,职为尚书仆射,居三品,爵为阳乡侯;死后追赠太常,为九卿之首,晋入二品,为这一支傅氏奠定了高门尊显的基础。然而这一年(255 年),傅玄也由参军(八品)转温县令,他虽比傅嘏小8 岁,居职问的品秩之差别,却正是两支同辈傅氏的地位悬殊的反映。至于下一辈,傅嘏子傅祗为雍州大中正③,傅玄之子、比傅祗年长的傅咸却是北地郡中正,尊卑有别。居官任职如此有悬隔,联姻攀亲的情况也差不多相似,这后面还要讲到。魏晋时期,门第高下,要从婚、宦两方面考察,唐长孺先生论之甚详④,未至二品,不能算高门士族。北地傅氏虽系同族,却有二支尊卑之分。傅玄生前死后,未至高门。这跟资荫有关,也与为官波折有关。这里只是提前打个招呼而已,下面讲到傅玄生平时再详论曲折。
① 参《三国志·魏文帝纪》裴注《献帝传》载禅代之事。
② 参《三国志·苏则传》及裴注《魏略》。又《三国志·傅嘏传》,"伯父巽,黄初中为侍中尚书。"③ 参《晋书·李含传》记载。
④ 参阅《士族的形成和升降》,《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 年 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