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洛阳人



  考证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与肯定刘禹锡的祖籍是洛阳,二者是一致的。《子刘子自传》曰:"七代祖亮","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

  "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刘禹锡的七代祖在北魏时已迁居到洛阳,祖坟营建在洛阳和荥阳两地的年代比较久,洛阳作为他的祖籍是确实的。在写《自传》之前,刘禹锡在其它诗文中已多次提到他的籍贯:《汝州上后谢宰相状》说"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汝州谢上表》说:"忽降新恩,近乡为贵。"这是刘禹锡出任汝州刺史时上表答谢皇帝的话,唐代汝州治所在今河南省临汝县,从临汝到洛阳仅百十里地。因"臣久居远服,恋阙常深",当刘禹锡回到离家乡洛阳不远的汝州时,禁不住流露出喜悦之情。

  《泰娘歌并引》说" 客闻之,为歌其事,以足于乐府云。"刘禹锡在这里自称" 客",说明自己是洛阳人。

  《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说:"洛阳旧有衡茅在,亦拟抽身伴地仙。"诗中表达了对祖籍洛阳的眷念。

  这些诗文分别写于不同时期,可见刘禹锡是一直把洛阳称作自己祖籍的。但是,在刘禹锡的籍贯问题上,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说法,需要逐一辨明:

  (一)《子刘子自传》说:"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说:"自言系出中山"。正史用"自言"字样,就是表示此说无证据,不可信。《魏书》卷七十九《刘道斌传》说:"自云中山靖王胜之后也",也属于这种情况。

  刘禹锡既然自言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所以常以"中山刘某"自称。他写《连州刺史厅壁记》、《夔州刺史厅壁记》都是以"中山刘某"落款的。

  韩愈称他为"中山刘梦得",柳宗元称他是"中山人",都是根据刘禹锡的自述来称呼的。

  刘禹锡在《自传》中,既冒充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又说"七代祖亮""遇迁都洛阳",即承认自己"有胡姓之嫌"。这种由氏族问题上的自相矛盾而导致籍贯问题上不一致说法的现象,在北朝、隋、唐是常见的,不奇怪的。请看北朝庾信所写的《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君讳道生,字某,朔州武川人也。本系阴山,出自国族。降及于魏,在秦作刘。??大统九年,更姓侯莫陈氏。"铭曰:"身胄汉祚,门承魏绪。??"①庚信既称侯莫陈道生"本系阴山",即出自北方胡姓,又说他"身胄汉祚",这与刘禹锡《自传》中的矛盾现象,是一样的。刘禹锡称"代为部落大人"的后裔刘公济为"汉室贤王后",也是同一手法。

  既然刘禹锡冒充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以"中山"为郡望,以"中山刘某"自称,他的朋友柳宗元、韩愈,后辈韦绚,《新唐书》撰写者宋代欧阳修、宋祁,也就将错就错了。实际上,"中山"与刘禹锡的先祖没有什么关系,不是他的籍贯。

  (二)刘禹锡父亲的朋友权德舆在《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京觐省序》① 《庾子山集》卷十五。

  中称他为"彭城刘禹锡";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醉吟先生传》称他为"彭城人",都是误以"彭城"为刘禹锡的郡望。这种为提高门第声望而乱攀郡望的现象,在北朝、隋、唐时,也是常见的,不奇怪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史通》卷五《内篇·邑里第十九》对此现象作过很好的论述:"自世重高门,人轻寒族,竟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爱及近古,其言多伪,至于碑颂所勒,茅土定名,虚引他邦,冒为己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新唐书》卷八十八《刘文静传》:"自言系出彭城",就有说明这个宰相"虚引他邦,冒为己邑"的意思。由此可见,权德舆、白居易等人称刘禹锡的郡望为"彭城",乃是奉送一顶高帽子,不足为据。

  至于后晋刘昫等人撰写的《旧唐书·刘禹锡传》,显然是沿袭了权德舆、白居易等人的错误说法,说刘禹锡是"彭城人"。《史通》中还有一段精彩的话:姓卯金者咸曰彭城,"在诸史传,多与同风,此乃寻流俗之常谈,忘著书之旧体矣。"这段话可以用来解释《旧唐书·刘禹锡传》以讹传讹的原因。

  有人可能要问:既然刘禹锡不是彭城人,为什么唐王朝封他的母亲卢氏为"彭城县大君"呢?这仍是沿袭了"姓卯金者咸曰彭城"的陋习。《旧唐书》卷五十六《刘季真传》曰:"刘季真者,"离石胡人也","封彭城郡王"。唐王朝既可封"胡人"刘季真为"彭城郡王",自然也可封刘禹锡母为"彭城县太君"。

  当然,误解彭城是刘禹锡的郡望和籍贯,也与他在《口兵戒》中称"中垒校尉"刘向为"吾祖"有关。据《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记载:高祖六年,刘邦封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可见,彭城自西汉起就成为姓刘的郡望。刘向作为楚元王刘交之后,是彭城人。刘禹锡又称刘向为"吾祖",从情理上推断,也应是彭城人。但刘禹锡自己心中有数,他的祖辈和他自己没有在彭城安过家,所以刘禹锡绝口不提自己是彭城人。由于我们已考证出刘禹锡是随拓跋氏迁都洛阳的匈奴族后裔,说中山或彭城是他的祖籍,都是不确切的。